中國GDP為何成全球關注的敏感數字 當今世界,能夠引發(fā)全球關注的數字中,有一個最為引人注目,那就是中國每年的GDP增長率。 在剛剛結束的2014年全國兩會上,這一數字毫無懸念地成為焦點之一。在李克強總理接受中外媒體采訪的記者會上,獲得寶貴提問機會的幾家美國媒體和英國媒體記者,不約而同地向李克強總理表達了他們對同一個話題的關心和擔憂:中國經濟能否以及如何實現7.5%左右的增長目標。 伴隨著這些關注的,是近兩年來國際輿論對中國經濟能否保持高速增長和穩(wěn)增長的質疑以及“崩潰論”和硬著陸的“預言”。 GDP增長率,即國內生產總值的年增長率,它代表了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速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經濟發(fā)展快慢的全球通用指標。 自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對中國GDP增長率的關注,可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前30年間,面對連續(xù)多年超過10%的兩位數的GDP增長率,國際輿論給予驚艷般的關注和喝彩;第二階段是自2012年以來,中國政府主動大幅調低增速,在2010年和2011年分別實現10.45%、9.3%的高速增長的大好形勢下,出人意料地將GDP增速降至8%以下,即俗稱的“破8”,國際輿論開始轉為懷疑和質疑。 引發(fā)這一國際輿論轉向的大背景,是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機。當年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金融危機,進而導致全球經濟大衰退,但中國當年卻依然保持了9.63%的高速增長,被一些國際輿論譽為“一枝獨秀”。從此,中國被寄予“引領全球經濟復蘇的火車頭”的厚望;中國的GDP增長率,似乎不再是中國自己的事,而是事關全球經濟未來的大事。 中國經濟的主動“破8”,似乎打破了西方輿論的慣性思維,他們悲觀地表示,中國經濟可能連7.5%的增速也無法實現,甚至預言中國經濟增速在2013年只能實現3%~4%,出現可怕的“硬著陸”。 事實勝于雄辯。 2013年,中國實現GDP 7.7%的高增長,圓滿完成了年初預設的“7.5%左右”的目標。 2014年,盡管面臨著“正處于結構調整陣痛期、增長速度換擋期,到了爬坡過坎的緊要關口,經濟下行壓力依然較大”的困難局面,但中國再次將經濟增速確定為7.5%左右。 中國經濟穩(wěn)增長的信心從何而來? 實現“7.5%左右”的動力和保證 穩(wěn)增長的五大潛能 在2014年全國兩會期間,李克強總理代表中國政府,對2014年GDP增長率,作了全面的闡述說明,甚至答疑。 對于為何將2014年經濟增速預期目標定在7.5%左右,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坦言,這是“經過認真比較、反復權衡”,并“兼顧了需要和可能”。 從“需要”的角度看,對于中國這樣的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發(fā)展中國家而言,“發(fā)展是解決我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必須牢牢扭住經濟建設這個中心,保持合理的經濟增長速度?!蓖瑫r,報告還明確指出,7.5%左右的增速目標對于全局至關重要,因為“這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相銜接,既有利于增強市場信心,又有利于調整優(yōu)化經濟結構”。 記者招待會上,李克強總理耐心解釋“7.5%左右”: “沒有就業(yè)就沒有收入”;“現在我們全國每年要新增城鎮(zhèn)勞動力就業(yè)1000萬人以上,還要給六七百萬新增的農村勞動力進城務工留有一定的空間,所以要有合理的GDP增速?!?/p> 總理又直言這是一個不簡單的任務:“我們既要穩(wěn)增長、保就業(yè),又要防通脹、控風險,還要提質增效,治理污染,多重目標的實現需要找一個合理的平衡點,這可以說是高難度的動作?!?/p> 同時,李總理堅定地表示:“我們有去年應對經濟下行的經歷,中國經濟又有著巨大的潛能和韌性,我們有能力也有條件使今年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qū)間。” 總理的信心從何而來?除了 “需要”,實現7. 5%的“可能”是什么? 2013年中國在應對經濟下行中探索和積累了哪些創(chuàng)新實踐和成功經驗?中國經濟蘊含了哪些巨大潛能和韌性? 近日,《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就此廣泛采訪了來自中央各部委和地方政府的官員、企業(yè)家及著名學者等各界人士。各界對2014年7.5%左右的增速目標有著高度共識,并且充滿信心。受訪者普遍認為,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探索和實踐,中國經濟蘊藏了巨大的增長潛能;其中,改革紅利、新一輪對外開放、內需拉動、新型城鎮(zhèn)化、創(chuàng)新驅動等幾個因素被普遍看好,被認為既是2014年實現GDP 7.5%左右目標的重要保障,也是中國未來一段時間內保持經濟持續(xù)增長的重要動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