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新華社記者)隨著神舟八號飛船的返回艙平穩(wěn)著陸,中國首次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圓滿結束。對于中國在航天探索領域再次取得重大成功,世界主要航天國家和發(fā)展中國家的很多專家、學者均表示熱烈祝賀,并從不同角度表達了與中國開展航天合作的熱切期待。
中國成就令人贊嘆
歐洲航天局國際關系部官員卡爾·博格奎斯特對中國天宮一號與神八飛船交會對接圓滿成功表示祝賀。他說,這一成就是中國載人航天發(fā)展中的重要一步,將為中國進一步提高載人航天水平提供寶貴經驗。博格奎斯特說,歐航局為中國再次取得成功感到高興,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fā)展一步一個腳印,基礎堅實,其每次進步有目共睹。
意大利米蘭理工大學航空航天系統(tǒng)教授弗蘭克·扎載拉指出,此次交會對接圓滿成功證明中國實施大型太空項目的能力,“這一重要成就說明中國的能力遠遠超出西方許多人的預期”,作為航天領域的研究者,“我對此感到非常高興”。
美國太空政策專家、海軍軍事學院教授瓊·約翰遜-弗里茲認為,完成交會對接任務使中國朝著2020年前后擁有自己的大型空間站這一目標向前邁進了一步。在太空能力方面,中國已位居頂級航天國家之列。
美國華裔宇航員焦立中說,不管在白天還是夜晚,中國均成功實施了交會對接,這令人印象深刻。天宮一號和神舟八號在整個對接測試中表現(xiàn)得完美無瑕,表明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已具備高水平的計劃和執(zhí)行能力。
俄羅斯航天署主辦的《航天新聞》雜志的評論員伊戈爾·利索夫表示,此次交會對接試驗順利結束,標志著中國的載人航天事業(yè)順利實現(xiàn)“跨越性”發(fā)展。開展載人航天是一個國家強大綜合實力的體現(xiàn)。同其他國家相比,中國載人航天的發(fā)展速度讓世界矚目。
肯尼亞內羅畢大學機械學院地理空間與航天技術系的約翰·齊埃瑪教授強調說,發(fā)展中國家應該為中國的這一成功感到高興。毫無疑問,發(fā)展中國家被中國的太空探索成就所鼓舞,中國的成功將鼓勵更多發(fā)展中國家開始著手研究與太空探索相關的科學技術,比如發(fā)射小型衛(wèi)星等。
分析原因 展望未來
意大利學者扎載拉說,中國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為中國早已開始積極準備實施雄心勃勃的航天項目。交會對接的成功說明西方人能夠做到的事情,中國人照樣能夠做到。這一成就將推動歐洲專家對中國的太空探索進行深入研究。中國數次將航天員送入太空和圓滿完成此次交會對接,體現(xiàn)出中國對太空探索機制的深刻理解。 俄羅斯評論員伊戈爾·利索夫指出,從發(fā)射載人飛船到嘗試建設空間站,俄美用了約40年時間,而中國在發(fā)射3艘載人飛船后將具備建設空間站的技術條件。利索夫認為,除高效率外,中國發(fā)展載人航天事業(yè)的“經濟性”也讓人稱道。中國政府在這一方面顯然借鑒了成功經驗,采取務實態(tài)度,從具體國情出發(fā),合理投入人力財力,“精打細算”地實施本國的空間站項目。
全球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志17日刊登文章贊揚中國在航天領域取得新成就,認為完成對接是一個“里程碑”事件,并認為中國的航天機構可以很好地整合太空探索所涉及的各方面資源,有力推動中國航天事業(yè)向前發(fā)展。而中國經濟的不斷增長,是加強航天研究的堅實后盾。
展望未來,歐洲航天局的博格奎斯特表示,歐航局認為中國有信心,也有能力在載人航天方面取得更大進步。
意大利的扎載拉認為,中國和印度都在航天研發(fā)領域顯著增加投資,這對世界航天業(yè)的發(fā)展具有強有力的促進作用。中國的成就為其參與重大國際太空項目鋪平了道路。
俄羅斯的利索夫說,中國具備強大經濟實力,并在航天器交會對接等技術上取得快速進步,這些都預示著中國將為人類探索太空作出更大貢獻。
英國《自然》雜志在報道中提到了中國的太空望遠鏡和太陽探測等一系列新計劃,認為中國將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更多成就。
“正說”“反證” 熱議合作
肯尼亞學者齊?,斦f,非洲國家應該充分利用空間技術來快速發(fā)展自己。要實現(xiàn)空間技術的發(fā)展,非洲需要更緊密地和中國合作。
他解釋說,今天的非洲人已不再把某國探索太空看做是冷戰(zhàn)時期大國間的爭奪戰(zhàn)了,“我們把太空技術看做一個工具,一個用來采集足夠的數據、更好地服務于人類發(fā)展的工具。目前非洲國家缺乏航天科技人才,只有借助于非洲和中國之間的良好關系,才能改變這種狀況,我想這就是為什么我們?yōu)橹袊目臻g成就取得重大進展而感到高興的原因”。
意大利的扎載拉表示,一個國家在太空探索領域的快速進步還體現(xiàn)在航天教育合作方面。他說,意大利與中國在這方面的合作很多。以米蘭理工大學為例,目前已與中國的太空研究機構簽署了一系列交流協(xié)議,交換研究生計劃正在實施中。
美國的弗里茲指出,美國在太空探索領域已經走過50多年,開展過登月、建設國際空間站等重大項目,有值得中國借鑒的經驗,“我希望中美兩國將來能在太空領域展開合作”。焦立中也表示:“我希望中美兩國將來能在太空領域合作,在民用太空領域合作符合兩國利益?!?/p>
《自然》雜志在文章中提到中國在太空研究中與歐洲進行的合作。文章援引歐洲航天局官員菲利普·埃斯庫貝的話說,歐航局“對此非常歡迎”。與此形成對比的是本期《自然》雜志專門發(fā)表了一篇社論,批評了某航天大國不愿在太空領域與中國合作的態(tài)度。
社論說,中國在太空探索方面的力量不斷壯大,帶來許多國際合作的機會,但該國卻不愿在太空領域與中國合作,如該國某議員試圖推動立法,連兩國科學家的一些會議接觸也要禁止。社論認為該議員在評價中國太空計劃時使用的是“沒有幫助的冷戰(zhàn)語言”。
社論說,在中國不斷發(fā)展而該國自己的太空計劃卻正受經濟形勢影響時,不愿與中國合作會更多地傷害這個國家。如果開展合作,這個國家會更多地幫助自己。社論認為,太空探索成本高昂,可以通過國際合作來共同向前發(fā)展。(執(zhí)筆記者:欒海;采訪記者:王星橋、宋晨、耿銳斌、黃堃、任海軍、舒適、報道員伊戈里·謝列布良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