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7月2日電(記者楊三軍、柴恭泉)記者2日從世界自然基金會成都項目辦公室了解到,由四川省氣候中心在大熊貓棲息地建立的首批兩座全自動氣象觀測站,已于7月1日建成并投入使用。
據介紹,這兩座氣象觀測站位于分別岷山山系的小寨子溝自然保護區(qū)和相嶺山系的栗子坪自然保護區(qū),兩個保護區(qū)均有大熊貓棲息。
作為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四川省氣候中心合作的《大熊貓棲息地氣候系統(tǒng)化研究》項目的一部分,全自動氣象觀測站將收集降水量、氣溫、濕度以及水氣壓等氣象因子,結合棲息地周邊原有氣象資料,推算出在全球氣候變化的大背景下近幾十年來棲息地氣候變化情況。
世界自然基金會成都辦公室相關負責人羅星碧表示,通過新建氣象觀測站所采集的數據,并結合大熊貓活動及棲息地質量變化,可以更清楚地了解全球氣候變化對大熊貓活動及其棲息地影響,從而有效指導野生大熊貓保護策略,開展保護活動。
2008年,世界自然基金會與四川省氣候中心合作對大熊貓棲息地氣候狀況進行分析,結果表明,自上世紀60年代以來,大熊貓棲息地平均氣溫呈上升趨勢,而大熊貓棲息地的降水量大多為減少趨勢,所以干暖成為大熊貓棲息地氣候變化的總體趨勢。
此外,該項目對大熊貓棲息地所進行模擬研究的結果顯示:從整體上看,到2050年,棲息地溫度降水變化將表現(xiàn)出明顯的西北—東南差異,西北部地區(qū)溫度、降水將明顯增加;從氣候變化趨勢看,大熊貓棲息適宜區(qū)在水平方面整體有向西北移動的趨勢,在垂直方向上有向更高海拔發(fā)展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