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成都5月29日電(記者孫陽)全球首個“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29日在四川省都江堰正式開建,來自世界各地的大熊貓保護權威專家、保護組織代表參加了野放中心的奠基儀式。
“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位于都江堰市玉堂鎮(zhèn)馬家溝,占地面積2023畝,預計投資1.6億元,3至5年內建成。野放中心初步設計從外向內依次為后勤工作配套區(qū)、科研教育體驗區(qū)、野外救護檢疫區(qū)、野化飼養(yǎng)繁育區(qū)、半原生態(tài)野放過渡試驗區(qū)、原生態(tài)野放實驗區(qū)6大功能區(qū),從而形成完整的大熊貓回歸自然的生態(tài)科研走廊。
野放研究中心建成后,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計劃分批次投放40至50只人工繁殖的大熊貓,進行系統(tǒng)的移地大熊貓野放過渡研究。研究過程中,大熊貓專家將全面地收集大熊貓野放的科研資料,為最終實現大熊貓放歸自然提供科學依據。
大熊貓研究專家、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張志和博士說,大熊貓繁育研究的最終目的并不是圈養(yǎng),而是將這一物種放歸自然。在目前科研繁育取得較好成績、人工圈養(yǎng)種群基本穩(wěn)定的情況下,開展大熊貓野放研究具有重大的意義。此次“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的開建是中國保護大熊貓的一個重大步驟,在野放中心,熊貓專家將對大熊貓回歸自然相關課題進行系統(tǒng)地研究。
記者了解到,“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作為地震災后動工的大熊貓恢復重建項目之一,也將帶動之后的大熊貓疾病防控中心等項目的建設步伐。在未來幾年里,“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將與“成都大熊貓繁育研究基地”“臥龍保護大熊貓研究中心”“都江堰大熊貓疾控中心”“陜西省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搶救救護中心”一同構建起包括“大熊貓移地保護”“就地保護”和“野化過渡”各項目在內的綜合保護體系。這一體系建成后,中國保護大熊貓事業(yè)將更好地兼顧熊貓種群安全、科研教育、棲息地保護和野放回歸等方面,有利于實現大熊貓這一物種和其棲息地的可持續(xù)發(fā)展。
大熊貓專家認為,四川省都江堰擁有龍溪-虹口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同時也在大熊貓野放、保護方面具有一定經驗和基礎。汶川地震后馬家溝所在區(qū)域的林地生態(tài)植被并未受到影響,能很好滿足大熊貓的棲息需要,是“大熊貓野放研究中心”的首選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