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原有的預算科目體系是與傳統(tǒng)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建設型財政管理體制相適應的,但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完善、公共財政體制的逐步確立,以及各項財政改革的不斷深入,弊端也越來越明顯:與市場經濟體制下政府職能轉變不相適應;政府職能活動無法通過預算完整反映出來;財政管理科學化和信息化受到制約;財政預算管理和監(jiān)督功能弱化;不利于財政經濟分析與決策以及國際比較等。
為解決原預算科目體系存在的問題,財政部從1999年底開始啟動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研究工作,2005年選擇了部分地方和部門進行模擬試點。2005年12月27日,經國務院批準,政府收支分類改革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改革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第一,對政府收入進行統(tǒng)一分類,全面、規(guī)范、明細地反映政府各項收入來源。在原來一般預算收入、政府性基金預算收入、債務預算收入的基礎上,將預算外收入和社會保險基金收入納入了政府收支分類范疇,并按照科學標準和國際通行做法重新劃分。第二,確立新的政府支出功能分類,以便清晰反映政府職能活動的支出總量、結構與方向。新的支出功能分類不再按經費性質設置科目,而是按政府的職能設置,如國防、教育等。第三,確立新的政府支出經濟分類,明細反映政府各項支出的具體用途。如政府教育支出,究竟是蓋了校舍、買了設備還是發(fā)了工資,可通過經濟分類來反映。
新的政府收支分類解決了支出預算"外行看不懂、內行說不清"的問題,有利于完整、清晰地反映政府收支規(guī)模和教育、科技、農業(yè)、社會保障等政府重要職能活動,而且還有利于提高預算透明度,合理配置政府資源,從源頭上防治腐敗。
新的政府收支分類雖從2007年預算編制正式使用,但主要工作體現在2006年,這是2006年我國財政體制改革的重點。各級財政部門都將其作為頭等大事來抓,認真制定了工作計劃,各項工作有條不紊。一是及時出臺改革方案,精心設計報表軟件。為配合改革方案的理解與執(zhí)行,財政部門組織編寫了《政府收支分類改革問題解答》等相關材料,研究制定了各類預算表格和參考樣表,完成了相關報表軟件的修改設計工作。二是全面進行改革動員,扎實組織業(yè)務培訓。初步統(tǒng)計,從2月份財政部啟動培訓到6月份培訓基本結束,僅各級預算、國庫、信息網絡中心、財政監(jiān)察專員辦以及各部門、各預算單位組織的業(yè)務培訓,就達數十萬人次,是歷次財政改革之最。三是以新舊科目銜接為龍頭,成功實施預算執(zhí)行數據轉換。為順利實現新舊科目的平穩(wěn)過渡,財政部研究制定了新舊科目對照表。各地區(qū)和各部門在此基礎上,均結合實際情況制定了本地區(qū)、本部門的新舊科目轉換對應關系表等,確保了舊科目到新科目有跡可循、新科目到舊科目有史可查。
經過各地區(qū)和各部門大量艱苦細致的工作,政府收支分類改革的總體進展情況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