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蘭州12月7日電(記者張錳)今年6月份開始,甘肅省投入1000萬元開展為期3年的長城資源調查。記者在采訪時發(fā)現(xiàn),甘肅省境內長城破壞十分嚴重,搶救長城已刻不容緩。
甘肅境內現(xiàn)存6條以上古長城,有千里之長。千百年的自然侵蝕,這些長城逐漸破損。
武威市黃羊鎮(zhèn)境內有一段蜿蜒數(shù)公里的明長城,竟然坍塌分解成大大小小的幾十段,遠遠望去,仿佛一把破舊的鋸齒。記者走進觀察,發(fā)現(xiàn)這些城墻墻體早已風化空鼓,形成脆弱的土殼,用手輕輕一撥,整片的墻體就剝落下來。
武威市長城鄉(xiāng)岸門村有一處長約4公里的明長城。雖然在長城腳下樹立著一塊“甘肅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明代長城遺址”的石碑,但一條柏油公路將長城截斷,成了完全不相干的兩段。
據長城資源調查甘肅試點調查組韓翀飛組長介紹,調查組通過對甘肅省山丹縣境內長城遺跡實地考察、測量,發(fā)現(xiàn)山丹縣城以西的許多長城主體位于民居區(qū)或耕地內,當?shù)剞r民取土蓋房,或削城開發(fā)耕地,導致墻體逐年縮小或坍塌,墻體可見部分已經很少。如果現(xiàn)在不采取有效措施,再過十幾年,這段長城將蕩然無存。
專家指出,長城的絕大部分墻體都已經不同程度受損,并且破損的地方基本上都得不到及時修復,目前還沒有辦法將長城這樣大體量的文物完全保護起來。
目前,中國除了少數(shù)經過旅游開發(fā)的長城段外,絕大部分長城段都處于“自生自滅”的狀態(tài)。在河北、北京、天津,穿行在山嶺間的磚石長城歷經千百年風雨,坍塌狀況越來越嚴重;在山西、陜西、寧夏、甘肅等西部地區(qū),占整個長城70%以上的夯土長城大多處于自然條件惡劣的偏遠山區(qū),常年受風沙侵襲及雨水沖刷,墻體斷斷續(xù)續(xù),斷處長的達到幾十公里,短的也有幾十米,很多地方如果沒有專家指點,已經看不出長城的痕跡。
甘肅省嘉峪關市文化局副局長杜思平說,從總體來看,由于長城線太長給管理和保護帶來諸多不便,加之人為和自然的破壞,目前對長城的保護已刻不容緩。
中國文物主管部門正在采取一項新的措施——發(fā)動長城沿線的群眾充當“長城衛(wèi)士”。
分布有4400多公里長城的甘肅省也建立了省、縣、鄉(xiāng)、村四級長城保護體系,特別是在長城沿線的村莊,成立了由當?shù)卮迕窠M成的“長城保護小組”,實行村主任負責制。
“僅靠人數(shù)有限的文物專業(yè)人員根本無法對綿延萬里的長城進行有效保護,必須發(fā)動民間力量?!敝袊L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說。
目前,地方政府已經開始采取措施,完善管理保護機構,保證充足的保護經費,強化民眾保護長城的意識。同時,在日常的保護中,管理人員定期檢測、觀察、做好記錄,加大巡邏力度,對老化坍塌的長城進行保護、修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