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特大一级大片_藏经阁试看120秒_黄色片A级免费看_操人视频在线

EN
http://www.afdelivr.top/

上海:在聆聽與分享中感知生活美學

2016-10-04 08:35 來源: 文匯報
字號: 默認 超大 | 打印 |

10多場藝術講座在國慶長假期間舉行,成為申城文化生活新熱點
在聆聽與分享中感知生活美學

藝術家管齊駿于中華藝術宮談畫中紅樓、藝術家丁筱芳在劉海粟美術館談中國畫的創(chuàng)作之路、瑞士著名平面設計師喬納斯·維格利在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談書籍裝幀設計……國慶長假期間,有10多場藝術講座于上海的各大藝術展館、創(chuàng)意園區(qū)舉行。藝術講座已成為申城文化生活的新熱點。

據(jù)了解,上海博物館每年舉辦藝術講座約200場,很多講座信息一公布,立刻被熱情的觀眾“秒搶”;中華藝術宮每年舉辦藝術講座約120場,小小的演講廳經(jīng)常涌進兩三百位聽眾。藝術講座不僅是不少公立藝術展館的“常規(guī)項目”,也為許多民間藝術機構所青睞。

名家指點迷津,N場講座只為一個展覽

上海全年舉辦展覽的數(shù)量在500個左右,平均每天都有一兩個展覽開展。如何讓這些展覽不僅僅是人們拍照時的“背景板”? 圍繞展覽本身,很多藝術展館在公共教育方面狠下功夫,舉行各種特色的藝術講座,讓更多藝術展覽為公眾所樂享。

“竹素流芳———周顥藝術特展”是上海博物館前不久舉辦的專題展覽。相比書畫、陶瓷,竹刻是稍顯冷僻的藝術門類。為讓普通觀眾理解竹刻藝術,上海博物館精心策劃了3場普及講座。“周顥本身并非職業(yè)的竹人,而是一位擅長詩文、精通書畫的文人。選擇竹刻,不僅受家鄉(xiāng)嘉定地區(qū)竹刻傳統(tǒng)的影響,更是因為周顥覺得這種手工藝的形態(tài)可以很好地表達自己在藝術上的追求和見解。值得一提的是,竹刻這一藝術形式在很大程度上見證著工藝美術與文人藝術之間靈光的碰撞……”聽完上海博物館工藝部副研究員施遠講解 《周顥的藝術》,再回到展廳現(xiàn)場,不少觀眾在展品前久久停駐。

上海油雕院美術館舉辦的“精神的融合———周碧初文獻展”,同樣是近期申城的熱門展覽。為什么展覽名稱冠以“文獻”二字? 為什么周碧初的教學筆記、素描本、證件等生活物件會悉數(shù)出現(xiàn)在展覽中,甚至包括了1939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展出于上海大新公司四樓畫廳的“周碧初、朱屺瞻、陳抱一、錢鼎、宋鐘沅聯(lián)合油畫展覽會”海報? 一連數(shù)場藝術講座為觀眾指點迷津?!敖Y合與藝術家生活、創(chuàng)作有關的各種文檔、資料、信札、出版物、手稿、實物等文獻進行展示,觀眾不僅能夠了解藝術家的作品,也能了解藝術家的生平和藝術歷程,從而獲得藝術作品之外的另一種收獲?!贬槍Υ舜握褂[的首場講座 《文獻展的學術意義和文化價值》,就解開了人們的不少疑團。

前不久,上海喜瑪拉雅美術館舉辦的《敦煌·生靈的歌》 特展曾引起社會強烈反響。比展覽更給力的是展方為觀眾備上的一連12場講座,從敦煌藝術與中古傳統(tǒng)繪畫、敦煌壁畫中的中古歷史與社會一直發(fā)散延伸至敦煌壁畫中的服飾、敦煌傳統(tǒng)與當代的對話等主題。

有專家指出,時下美術館的理念正在發(fā)生變化:最初以藏品為主,進而以展覽為主,如今以教育為主,而藝術教育的重點就是藝術講座,這是美術館社會價值的體現(xiàn),也是應當肩負的社會責任。

談論藝術的時候,擁抱的其實是生活

“我們現(xiàn)在認為是現(xiàn)代藝術先驅的一批浪漫主義、現(xiàn)實主義和印象主義的藝術家們,不但定期或不定期在沙龍展出作品,而且確有相當一部分人是知名的‘沙龍畫家’”。上海大學美術學院副教授馬琳于中華藝術宮主講的“展覽改變藝術”系列講座,今年5月至今已經(jīng)舉辦5場。

“這段時間,觀眾問我最多的就是‘為什么我看不懂現(xiàn)當代藝術’、‘為什么很多怪甚至是丑的東西會被稱為藝術’?!瘪R琳說。退休工人高為鋼先生起初正是這樣的觀眾,越是看不懂當代藝術就越想弄懂它們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連續(xù)4場講座聽下來,他坦言自己似乎“豁然開朗”,“通過藝術史上一系列重要展覽將藝術史串聯(lián)起來的這一系列講座,讓我這個總也記不住歷史年份的人一下子記住了藝術史上的重要節(jié)點?,F(xiàn)當代藝術好像也沒那么難懂嘛,我覺得它是有邏輯性的,就像做數(shù)學題一樣,每一步的發(fā)生都有跡可尋?!爆F(xiàn)在的高為鋼,生活中的一大樂趣就是泡在各種藝術類公眾號推送的文章上,并踴躍地發(fā)表著自己對于藝術的看法,比如新近敲下的這句“藝術沒有懂與不懂,只有能不能感受”。

前不久舉行的大觀藝術講堂,古典文學研究專家孫遜與聽眾分享他是如何以中國豐富的藝術收藏品的名義再讀中國文學史,又是如何讓自己的古典文學研究從藝術收藏品中獲得靈感和線索的。而在興園創(chuàng)意園區(qū)的“云藝術”講堂上,華東師范大學美術學系教授王遠談論著藝術與生活無法脫離的關系,“只要我們還有生活的熱情,就無法回避藝術的存在”……時下不少藝術講座,談論的已經(jīng)不僅僅是藝術了。它們注重跨界性,將古今中外藝術欣賞作為原點,突破著傳統(tǒng)模式化的話題,以隨意的狀態(tài)、愉悅的感受激發(fā)著、人們發(fā)現(xiàn)美的興趣。王遠告訴記者:“我們現(xiàn)階段校園里的藝術審美教育并不十分令人滿意,社會公益性的藝術講座作為針對普通人群的一種補充教育,為人們打開了通向美的另一扇門。”馬琳則坦言,在歐美一些國家,講座、論壇等藝術教育活動早已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除了知識的傳授,還有分享、交流,如同一個社會大課堂?!八囆g離生活并不遙遠,審美是安頓生活的一種方式。”(記者 范昕)

【我要糾錯】 責任編輯:傅義洲
掃一掃在手機打開當前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