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大會堂北大廳,一條長度不足百米的通道,兩會期間,因為列席全國人大全體會議的各部委主要負責人通常從這進出會場,被公眾稱作“部長通道”。近年來,這里已發(fā)展成為一個兩會重要新聞的“集散地”和“信息長廊”。 提前排隊占據(jù)“有利地形”、見縫插針爭取采訪機會……每年兩會,“部長通道”也是媒體鏖戰(zhàn)的一大戰(zhàn)場。但在今年的采訪中,卻可以感受出與往年的明顯不同:以往,記者蜂擁攔著部長接受采訪的場景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越來越多的部長主動站出來回應媒體關切,甚至有部長排隊10多分鐘等著接受采訪;往屆兩會,很多部長為了躲開記者的追問都會一路小跑,然而本屆兩會開幕至今,已有數(shù)十位部長主動站到發(fā)言臺前,傾聽民聲民情,回應民眾關切。 從過去的“圍追堵截”到如今的規(guī)范有序,從被動的“拽住談”到主動的“有話說”,從“一路小跑”到“等著回答”……透過“部長通道”上這些細節(jié)的變化,我們看到了兩會愈加民主開放的政治生活新圖景,也感受到了治國理政新理念帶來的積極變化。及時回應群眾關切,是轉(zhuǎn)變政府職能、建設現(xiàn)代政府的基本要求。隨著社會發(fā)展,老百姓的訴求和愿望越來越多樣化,官員與民眾之間的互動也應當力求開放、多元和暢通?!安块L通道”正是滿足這種訴求和愿望的一個良好的方式。而且,相比常規(guī)的新聞發(fā)布會,記者在“部長通道”里拋出的問題往往更尖銳、更“接地氣”,而部長們在通道上積極主動回應輿論關切、社會熱點,與媒體“面對面”、近距離的交流,背后體現(xiàn)出的則是主動回應輿論監(jiān)督與公共關切的意識。也只有當部長們真正成為這條百米通道上的主角,才是“部長通道”的最大價值所在。 “部長通道”的創(chuàng)新形式,正契合了中央領導同志近期反復強調(diào)的“領導干部要增強同媒體打交道的能力”“要主動召開或者出席新聞發(fā)布會,積極回應輿論關切”等一系列要求。 民有所呼,“會”有所應。今年的兩會,我們看到“部長通道”上令人欣喜的變化。但兩會畢竟只有10多天,“部長通道”也只是一個臨時性通道。未來,期待類似的官民溝通渠道和平臺能更多一些,“部長通道”進一步“提質(zhì)增效”、更多地向日常工作中延伸,讓政府與社會輿論的互動更成熟、更順暢,也讓更多媒體和公眾能夠參與進“現(xiàn)代政府”的建設進程中來。(何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