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長春1月26日電(記者褚曉亮、趙夢卓)數九寒冬,滴水成冰。但只要一聽說山杏藝術團的流動演出大巴要來了,村民們便早早地去搶一個看戲的好位置。大巴走到哪里,都會點燃寒冬里的“一把火”,所到之處歡歌笑語,掌聲不斷。而讓劇團團長劉思潭和團員們從心里喜悅的,還有他們這個業(yè)余農村小劇團終于擺脫多年來的“難以溫飽”而“不差錢”了。 說起山杏藝術團,在有著全國“二人轉之鄉(xiāng)”美譽的吉林省東遼縣可謂無人不知。這個農村業(yè)余小劇團已走過30多年的風雨歷程,如今,成了縣二人轉演出的頂梁柱。2014年,隨著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山杏藝術團也越發(fā)“火熱”,他們新招收年輕演員20多名,重新購置演出服裝和先進的燈光音響設備,演職人員的演出條件、節(jié)目質量和演出能力大大提升。 “一路走來,我們親眼見證了改革開放后農民對文化生活的饑渴。也正是他們的需求,支撐我們一直堅持到現(xiàn)在?!蹦杲哐膭⑺继对谠L談中和記者講得最多的就是農民的文化需求。 新演員、新設備、新氣象,山杏藝術團在改革中調整思路,將國家政策方針的宣傳與文藝創(chuàng)作結合起來,既增加了收入,又起到宣傳作用。記者在演出現(xiàn)場看到,他們與計生系統(tǒng)合作創(chuàng)作的小品《計生情暖我家》、歌伴舞《風雨計生人》等用簡潔的歌曲、活潑的表演引來農民觀眾的陣陣掌聲。 山杏藝術團的前身為東遼縣渭津鎮(zhèn)業(yè)余農民小劇團,1982年由農村教師劉思潭一手創(chuàng)辦?!耙婚_始本來是為響應上邊的號召建的,但后來因為不掙錢其他鄉(xiāng)鎮(zhèn)的都黃了,但我堅持要把它辦下去。主要是農民太喜歡了。” 回憶起劇團當年演出時的場景,劉思潭眼里閃過一縷光芒?!笆锇舜宓亩甲分鴣砜囱莩?,有坐馬車的、有走路的,有時候一天得演三四場,好多村搶著讓我們去演。” 上世紀80年代時,渭津鎮(zhèn)共24個村,每人每年交0.2元用來看戲,折合每場戲的收入僅為30元。演出條件艱苦,沒有錢購買樂器,劇團里的二胡盒是大伙親手做的,服裝道具都很簡陋,用村民的話說“看外表不像是唱戲的”。 “我們走村竄屯,入戶演出。一元錢一頓飯都吃不起,就每個人帶點白菜、大蘿卜等,輪番做飯,晚上住在農民家里?!眲⑺继墩f,送戲下鄉(xiāng)時在各村屯之間轉場都要雇用農用車、馬車或牛車。為了省錢,通常演員都和舞臺、道具擠在一個車里。 到了上世紀90年代,在無編制、無穩(wěn)定的工資保障、福利保障等前提下,劇團的生存更是面臨巨大的挑戰(zhàn)。每場戲門票2元錢一張,勉強夠演出的成本,個人基本賺不到錢。 由于沒有專業(yè)演出車,對于幾噸重的鋼木結構舞臺,演員們每裝卸一次的時間都要超過演出的時長,有時一天轉場幾次,大家累得筋疲力盡,晚上就睡在學校教室的課桌上。 如此艱苦的條件下,劇團也沒有解散,他們的堅守終于迎來了春天。隨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深入,由財政資金對送戲下鄉(xiāng)等予以補貼,加上自己闖市場,小劇團逐步發(fā)展成了生機勃勃的國有獨資藝術院團——東遼縣山杏藝術團。2014年,山杏藝術團收入近百萬元。談及其中的秘訣,劉思潭說:“農民需要豐富的精神食糧,只要演出好,不愁沒觀眾?!?/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