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澳門12月9日電(記者 劉暢、趙博)“陽光透過圣若瑟教堂的天窗照射下來,在這座圓形穹頂的建筑中,在不同的時刻,光影的移動非常美?!卑拈T特區(qū)政府文化局局長吳衛(wèi)鳴向新華社記者談起他對澳門歷史建筑的感受時,這樣說。 今年56歲的吳衛(wèi)鳴出生于澳門,于2010年出任文化局局長。對于在澳門文化系統工作了32年的吳衛(wèi)鳴來說,平生最大的幸運,就是見證了澳門這座曾經的沒落邊城,蛻變?yōu)槭澜缥幕z產之都的歷史變遷。 1983年,25歲的吳衛(wèi)鳴憑借繪畫技藝進入澳葡政府,成為歷史建筑的繪圖員。“那時候,歐洲已經有了文化遺產保護的理念,但那些理念對當時的澳門來說,是脫離實際的?!眳切l(wèi)鳴說,“那時候和同事沿街去宣傳文物保護,老百姓特別不理解,說那么破爛的房子,留下來有什么用?” 吳衛(wèi)鳴說,盡管澳門的文物保護之路開始并不順暢,但是他始終有一個信念,那就是澳門是中國人的地方,總有一天,中國人會對自己的文化遺產重新認識、好好珍惜。 1999年,飽經滄桑的澳門回到祖國的懷抱?;貧w后,“澳人治澳”帶來的政治自信以及澳門經濟的高速增長,點燃了澳門人的文化自覺。2005年,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澳門歷史城區(q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素有“東方蒙地卡羅”之稱的澳門,展現出“文化澳門”的迷人身段。 吳衛(wèi)鳴告訴記者,回歸后,特別是申遺成功后,澳門的文化工作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如今的澳門文化局已從回歸前只有“兩個廳、兩項工作”的小機構,發(fā)展成為由8個廳、17個處組成的文化主管機關。現在,這支成熟的文化主管團隊所做的工作,正是讓更多的人了解“澳門”這兩個字的文化含義。 “澳門歷史城區(qū)的面積有1.32平方公里,這意味著在澳門半島不到10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積上,超過13%的面積成為了保護區(qū)。而如今的澳門已成為近60萬人口的擁擠城市?!眳切l(wèi)鳴說。 面對“保護與發(fā)展”的矛盾,澳門決定走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澳門這么小,卻有這么多的文化遺產、這么多的文博機構,那我們就把澳門變成一個露天的博物館吧!”2010年,吳衛(wèi)鳴從民政總署文康部部長卸任,就任澳門文化局局長。隨后不久,“露天博物館”的概念經文化局提出,受到澳門市民的歡迎。 “現在澳門的很多碎石小路,是在16世紀的時候慢慢形成的,這些小街就像是澳門城市發(fā)展的葉脈,帶領游客去觀賞風格不同的文化珍品?!眳切l(wèi)鳴說。 在“文化葉脈”的理念下,澳門文化局與旅游局共同推出了“歷史足跡之旅”“綠色文創(chuàng)之旅”“中葡交匯之旅”及“藝文探索之旅”4條步行旅游線路,所代表遺跡分別包括議事廳前地、望德圣母堂、圣若瑟修院及圣堂、媽閣廟等。 在過去的一年中,舞獅、舞蹈、粵劇、武術、土風舞表演等文娛活動,在步行線路上輪番上演,捧出了具有澳門特色的“文化大餐”。 吳衛(wèi)鳴告訴記者,“露天博物館”現在仍是一個“進行時”概念。文化局還將與更多民間社團、私人會館進行合作,讓更多“有故事”的歷史遺跡早日揭開神秘面紗。 “澳門有一個上架木藝業(yè)聯合公會,他們的會址有150多年的歷史了,是澳門唯一一個供奉魯班的地方。我們正在和協會討論合作,把這個地方辦成一個木藝工具的展覽館,向公眾開放?!眳切l(wèi)鳴說。而類似的構想,還有很多。 “在澳門3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有20多座博物館,這在全世界來說,是密度很大的?!眳切l(wèi)鳴說,“回歸后,澳門各類博物館不斷出現,加在一起就像是一個攥緊的拳頭,顯示了文化的力量?!彼f。 回歸后,澳門的各類博物館與內地文博機構建立了緊密聯系,展示了澳門“博物館之城”的新姿態(tài)。自1999年起,澳門藝術博物館與故宮博物院每年一次聯合辦展,而上海博物館、南京博物院以及盧浮宮、蓬皮杜等海內外知名博物館的館藏亦曾光臨小城。 近年來,澳門博物館氣氛濃厚,走近博物館的人數基本以兩位數的速度增長,2013年澳門14家公營博物館的總參觀人數比2012年度上升15%。 如今的吳衛(wèi)鳴,仍然會“走街串巷”向市民宣講澳門的歷史由來以及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而與年輕時代截然不同的是,吳衛(wèi)鳴聽到的再也不是反對的聲音,而是市民對于澳門文化遺產保護的意見和建議。 “澳門是個好有魅力的城市,幾個世紀以來,東西方文化交流留在這片土地上很多很可愛的建筑物、廣場、小街小巷,如果你對我說的這些感到好奇,那就是我們文化工作的樂趣與動力?!彼麑τ浾哒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