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8月26日電(記者俞菀、吳振東)從今年9月新學期開始,上海小學一年級語文課本“瘦身”:除刪除原教材最后單元的5篇課文外,《畫》《草》《登鸛雀樓》等8首古詩也不見了蹤影。此外,一年級識字量從原來要求的353個減少到296個,寫字量從296個減至118個。 “改革的總目標是減負,我們應該把更多的時間讓孩子在完成基本的識字后,自主自由地進行閱讀?!鄙虾J薪涛萄惺艺Z文教研員薛峰說。 大多數一線教師對教材“瘦身”表示歡迎。黃浦區(qū)武寧路小學語文老師陳靜說:“按照修訂后的教材,老師可以做到3天教授兩篇新課,空下來的時間盡可能多地幫助學生打牢拼音、識字基礎,或引導他們進行有益的課外閱讀?!?/p> 有家長擔心,教材減少古詩的體量,是否意味著對詩詞的教育教學將被削弱。“詩歌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集大成者,希望孩子從小能得到足夠的熏陶?!睂W生家長呂女士說。 對此,上海市教委有關負責人表示,課本中減少古詩體量,并不意味著削弱對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視和傳承,而是為了減輕給孩子帶來不必要的認讀和記憶負擔。在過往的古詩教學中,存在著一定的“超標”現(xiàn)象,孩子教條式地背誦、默寫全文,卻未必能甚解“詩意”。 與此同時,記者從教材編寫組了解到,語文課本“瘦身”并不等于古詩退出小學一年級孩子的課堂。一套由著名語文特級教師過傳忠誦讀的《小學語文古詩誦讀(試驗本)》音像資料已配套出版,并列入“2014年秋季上海市小學教學用書目錄”。孩子無論在課堂還是課余,都可以更自主自由地接觸到中國詩歌的音韻美。 “對于低年級學生來說,詩歌教學應從其生活體驗和認知特點出發(fā),直面語言、直面心靈,讓課堂變得更加生動、包容、歡愉?!比A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副教授董蓓菲說,“為了拿高分,將作品分割得支離破碎,專注于提煉‘中心思想’等都泯滅了作品原本的魅力,也是語文教學的異化?!?/p> 金山區(qū)海棠小學校長錢歡欣認為,“瘦身”后的教材,是否更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思維特征,是否獲得了更好的教學效果,是衡量改革成效的重要指標。另一方面,相應的教學評價標準也要跟進。否則迫于分數和升學的壓力,課本“瘦身”、課堂減壓之后,家長只好在課外給孩子加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