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在由中國行為法學會與中南大學聯(lián)合主辦的首屆“法治中國·湘江論壇”上,部分專家學者、法律工作者圍繞“法治中國建設與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討論。 最高人民法院副院長、中國行為法學會會長江必新指出,十八大以后,黨中央提出建設法治中國,十八屆三中全會又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宏偉目標,二者具有高度的關聯(lián)性。“國家治理現(xiàn)代化,包括哪些內容?學術界有很多討論,但有一點是大家公認的,那就是國家治理必須法治化。只有做到依法治國、依法執(zhí)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才能使國家公權力、社會公權力和公民之間形成良性互動,才能使國家治理真正具有現(xiàn)代化的品質?!睂Υ?,北京大學教授羅豪才也有同感,“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建設較為關注國家公權力,而法治社會建設則更關注社會公權力和公民權利的良性、有效運作。其中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加快實施政社分開,創(chuàng)新社會治理體制,激發(fā)社會活力,推進社會組織發(fā)展,實現(xiàn)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jié)、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來自實務界的法律工作者就司法改革、涉法涉訴信訪等問題進行了研討。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改辦張步洪處長認為,省級統(tǒng)管是實現(xiàn)高效司法的關鍵一步,他將司法制度形象地比喻為一艘船,“體制是船的外形,它只有加上強大的驅動力才能夠乘風破浪。司法公正的驅動力首先來自社會公眾,因為社會公眾最渴望公平正義,國家應該為當事人、公眾有效監(jiān)督司法創(chuàng)造更好的制度條件?!比A東政法大學教授崔永東指出,目前司法管理機制改革的重心是兩權改革,而兩權改革的實質就是理順審判管理權和審判權之間的關系,實現(xiàn)兩權的平衡,這是近期目標。遠期目標應該是構建以審理管理權為主、審判權為輔的新模式。 任何一個國家,在國家治理過程中,都要面對如何應對和解決危機與糾紛的問題。近些年,涉法涉訴信訪出現(xiàn)亂象,在北京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庭長程琥看來,主要原因在于沒有樹立司法最終原則。為了有效解決涉法涉訴信訪問題,他建議,一是建立多元化的糾紛解決機制;二是對現(xiàn)行的涉法涉訴信訪功能進行歸位,盡量壓縮信訪制度權利救濟的救助功能;三是確保司法最終權的有效行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