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7月7日電 (記者 羅沙)7月7日,南海3000米作業(yè)區(qū),晴有陣雨。 受今年第8號超強臺風“浣熊”阻擋,搭載著“蛟龍”號載人潛水器的“向陽紅09”船從福州起航后改變航向,來到南海海域進行超短基線定位系統(tǒng)的精度復核測試,并視海況變化情況隨時準備向西北太平洋預定作業(yè)海域機動前進。 雖然離到達作業(yè)海域還要航行約一周時間,“向陽紅09”船上的人們早已開始為潛水器將要進行的下潛作業(yè)忙碌起來。7日上午,科考隊首席科學家王春生與潛航員、準備搭乘“蛟龍”下潛開展科考的科學家們坐在一起,商討下潛作業(yè)方案。 如果說“蛟龍”號是一輛“深海出租車”,搭乘潛水器下潛作業(yè)的各領域科研人員就是這輛出租車的“乘客”。今年“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的“準乘客”們中,唯一不是科研人員的就是我。 要成為“蛟龍”的“乘客”并不容易。數(shù)千米深海、幽閉的潛水器載人艙,都對“乘客”們的身體和心理素質有著較高的要求。在登上“向陽紅09”船之前,我還接受了系統(tǒng)的下潛人員培訓,學習潛水器基本理論知識以及下潛作業(yè)操作規(guī)范,并搭乘“蛟龍”號在試驗水池中進行下潛演練。嚴格的培訓,就是要保證“蛟龍”號和艙內人員在下潛作業(yè)全過程中的安全,確保下潛作業(yè)取得預期成果。 形成于1億年以前,面積超過整個北京市,高度差超過4000米,位于西北太平洋麥哲倫海山區(qū)中部的采薇海山是我們本行段的目標作業(yè)區(qū)。到達這片海域后,“蛟龍”號將圍繞海山的生態(tài)系統(tǒng)及生物多樣性開展5至8次下潛作業(yè),深度在2000米至5700米之間??茖W家們將搭乘潛水器進行近底航行,觀察拍攝礦物和海底生物,并采集海底沉積物、水樣和生物樣品。 “向陽紅09”船后甲板上,剛通過一次全面通電檢查的“蛟龍”在隊員們的精心維護下精神抖擻、整裝待發(fā)。而作為此行唯一預備下潛的記者,我對親身漫游海底并見證我國科學家們利用“蛟龍”探索海底奧秘充滿了無限暢想和期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