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臺北6月6日電(記者陳君 劉剛)由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贈送給臺北市動物園的3只小熊貓6日中午搭機抵臺,隔離檢疫后,它們將最快于7月中旬與臺灣民眾見面。 臺北市動物園園長金仕謙表示,這次與福州方面進行小熊貓保育合作計劃,希望再度帶動“熊貓熱”,并增加繁殖機會和豐富基因多樣性,期盼來自大陸的小熊貓能在臺灣落戶、繁衍。 這3只小熊貓分別是7歲的“歡歡”、6歲的“美可”和4歲的“丫丫”,都處于青壯年的黃金期,其中后兩只為雌性小熊貓并都有繁殖記錄。為迎接小熊貓,臺北市動物園特地準備了蘋果、金桔、竹葉、紅棗等12項賀禮,每項6份,取“六六大順”之意。 目前臺北動物園為小熊貓安排的欄舍、場地、竹子等都已準備妥當,并提前派員赴福州學習繁育經(jīng)驗。 經(jīng)過學習,臺方飼養(yǎng)員鐘嘉能已經(jīng)掌握了照顧它們的訣竅。他說,目前雄性小熊貓“歡歡”反應良好,體重4.5公斤,身材標準;“美可”面部白皙,喜歡跟人親近;“丫丫”年紀最小,體重也最輕,對人較警覺。 臺北動物園熊貓館館長陳玉燕介紹說,臺北市動物園現(xiàn)有4只來自日本的小熊貓,最年長者已有19歲,最年輕的也接近10歲,但一直沒有繁殖成功。 為了更新園內(nèi)的小熊貓族群血緣,強化小熊貓遺傳基因庫,2011年,臺北市動物園有關(guān)人士就赴福州討論未來互動計劃,希望海峽(福州)大熊貓研究交流中心的小熊貓能“嫁入”臺北。 陳玉燕說,小熊貓每年二三月交配,6-8月產(chǎn)仔,希望來自福州的小熊貓能為臺灣帶來新的血緣和新的生命。 福州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繁育小熊貓,繁育經(jīng)驗豐富。在去年舉行的第五屆海峽論壇上,福建宣布向臺北市立動物園贈送3只自繁小熊貓,將和臺北動物園建立合作平臺,一起為小熊貓的保育而努力。 小熊貓又名紅熊貓、小貓熊等,屬于浣熊科食肉目動物,是一種瀕危的哺乳類動物,與大熊貓屬于“叔伯”關(guān)系,被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列為瀕危物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