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國家測繪局副局長、主持人 閔宜仁]女士們、先生們、各位新聞界的朋友們,下午好!由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聯(lián)合舉辦新聞發(fā)布會現在開始。本次新聞發(fā)布會的主要內容是: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jiān)測結果,介紹汶川地震對地震周邊地區(qū)及青藏板塊地形的影響?!2008-09-03 14:08:53] |
|
|
|
|
|
|
|
|
[閔宜仁]出席今天新聞發(fā)布會的領導和專家有:國家測繪局新聞發(fā)言人、副局長李維森,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中國科學院院士陳俊勇,中國地震局江在森研究員。在此,向出席今天新聞發(fā)布會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新聞界的朋友們,表示熱烈的歡迎和衷心的感謝!下面,請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通報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jiān)測工作過程和結論。 [2008-09-03 14:10:17] |
|
|
|
|
|
|
|
|
[國家測繪局副局長 李維森]女士們、先生們:下午好!2008年5月12日,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里氏8.0級大地震,造成了大量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同時地震波及了我國大部分省市區(qū)域,而且震感明顯。地震造成了大面積的地表運動以及泥石流、山體滑坡等次生災害?!2008-09-03 14:11:29] |
|
|
|
|
|
|
|
|
[李維森]根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條例》,為準確掌握地震對震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和青藏板塊地形變化的影響,準確掌握地震對國家測繪基準基礎設施、國家地震基礎設施造成的影響,為災后恢復重建提供科學決策依據,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于2008年5月下旬至7月中旬,共同組織實施了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jiān)測與分析工作。為了科學實施監(jiān)測分析工作,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組織專家對監(jiān)測范圍、監(jiān)測手段、資料情況和數據分析處理方法等進行深入研究,制定了詳細的監(jiān)測工作方案。 [2008-09-03 14:11:58] |
|
|
|
|
|
|
|
|
[李維森]本次監(jiān)測的重點區(qū)域是龍門山斷裂帶、陜西南部和甘肅隴南等地震受災嚴重地區(qū)及周邊地區(qū)。同時,鑒于此次地震是由于印度洋板塊向歐亞板塊俯沖,造成能量從青藏高原向內陸釋放的機理,也部署安排了對青藏高原珠峰地區(qū)的監(jiān)測,以獲取青藏高原震后運動趨勢。本次監(jiān)測采用的方法是利用全球導航衛(wèi)星定位、重力測量等測繪高新技術,對重點監(jiān)測地區(qū)國家衛(wèi)星大地控制網點進行重新測量,與以往測量成果的進行比較分析,并對分布在全國的國家導航衛(wèi)星連續(xù)運行基準站地震前后期數據分析,最終確定地震所引起的地形變化。 [2008-09-03 14:12:00] |
|
|
|
|
|
|
|
|
[李維森]5月下旬,兩局組織了近百個專家技術組,開展野外監(jiān)測工作。 在青藏板塊監(jiān)測過程中,施測了五道梁、安多、當雄、日喀則、拉孜、定日、珠峰地區(qū)等多個GPS點,并在由拉薩至珠峰北測量路線沿途加測了重力點。通過將這些監(jiān)測數據與1995年、2000年、2005年開展的三期青藏高原地形變化監(jiān)測觀測數據比對,分析汶川地震對青藏高原的影響。 在龍門山斷裂帶以及陜西南部、甘肅隴南等地區(qū),專家技術組監(jiān)測了100多個GPS點。與此同時,收集了上述點位2005年至本次地震前的測量數據,以及全國范圍的28個國家衛(wèi)星定位連續(xù)運行基準站在汶川地震前后各10天的監(jiān)測數據。 [2008-09-03 14:13:47] |
|
|
|
|
|
|
|
|
[李維森]技術專家組采用Gamit/Globk數據處理軟件,利用IGS精密星歷、全球IGS跟蹤站及我國衛(wèi)星定位連續(xù)運行站點坐標和速度場信息,通過對地震前后的觀測數據進行比對分析,形成監(jiān)測結果。7月11日,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在北京主持召開了專家評審會,由國家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主任馬宗晉院士和國家測繪局陳俊勇院士、武漢大學校長劉經南院士、中科院測地所許厚澤院士等專家組成的評審組,評審通過了監(jiān)測分析結果。評審專家一致認為監(jiān)測分析工作嚴謹、科學、可靠,對汶川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作出了科學合理的分析評價,為災后恢復重建規(guī)劃和決策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對汶川地震機理研究具有重要科學價值?!2008-09-03 14:14:26] |
|
|
|
|
|
|
|
|
[李維森]8月22日,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聯(lián)合向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上報了“關于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監(jiān)測結果的報告”。經國務院同意,國家測繪局、中國地震局聯(lián)合發(fā)布公告,向全社會公布有關結果。下面,宣讀公告主要內容: [2008-09-03 14:16:04] |
|
|
|
|
|
|
|
|
[李維森]一、汶川地震引起震中區(qū)域監(jiān)測點的水平位移量達238厘米,沉降量達到70厘米,隆起量達30厘米?!2008-09-03 14:15:59] |
|
|
|
|
|
|
|
|
[李維森]二、龍門山斷裂帶西側塊體向東偏南運動,位移達20-70厘米;東側塊體向西偏北運動,位移達20-238厘米。東側塊體下沉達30-70厘米?!2008-09-03 14:17:07] |
|
|
|
|
|
|
|
|
[李維森]三、陜西南部區(qū)域向西北方向運動,最大位移量達4厘米;甘肅隴南區(qū)域向東北運動,最大位移量達5厘米。 [2008-09-03 14:17:27] |
|
|
|
|
|
|
|
|
[李維森]四、青藏高原珠峰地區(qū)的監(jiān)測點向西偏南運動,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量均為2-3厘米。 [2008-09-03 14:16:58] |
|
|
|
|
|
|
|
|
[李維森]監(jiān)測結果顯示,汶川地震對災區(qū)地形造成了較大影響,但對災區(qū)以外地區(qū)的地形影響不大;災區(qū)范圍的測繪基礎設施毀損嚴重,但災區(qū)以外則影響較小。地震發(fā)生后,國內外一些研究機構、公眾及媒體等,對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眾說紛紜,有媒體報道:“12日的錯動使當地地殼抬升九公尺,喜瑪拉雅山長高好幾公尺”。這種關于青藏高原因汶川地震隆起數米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 [2008-09-03 14:18:19] |
|
|
|
|
|
|
|
|
[李維森]借這個機會,簡單通報一個情況。目前,國家測繪局已經建成了災區(qū)臨時應急測繪基準,已經能夠為災區(qū)恢復重建規(guī)劃和應急基礎設施建設提供應急測繪基準服務。根據《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總體規(guī)劃》,國家測繪局還將用兩年時間全面恢復和建設地震災區(qū)高精度測繪基準體系,測制災區(qū)基本比例尺地形圖,建立災區(qū)地理信息系統(tǒng),為災后重建和災區(q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提供及時、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服務。謝謝大家! [2008-09-03 14:18:51] |
|
|
|
|
|
|
|
|
[閔宜仁]接下來,請中國地震局副局長陰朝民介紹有關情況?!2008-09-03 14:19:38] |
|
|
|
|
|
|
|
|
[中國地震局副局長 陰朝民]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各位來賓,剛才國家測繪局副局長李維森同志代表國家測繪局和中國地震局公布了汶川地震地形變化的研究結果,科學地揭示了汶川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特征,為災區(qū)恢復重建、地球科學研究、國家大地基準框架的維護等方面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在此,我代表中國地震局向不畏艱險、不怕犧牲、戰(zhàn)斗在第一線的測繪人員;向為此次結果付出辛勤勞動的科學工作者表示衷心感謝。 [2008-09-03 14:19:29] |
|
|
|
|
|
|
|
|
[陰朝民]黨中央、國務院非常重視測繪基準基礎設施的建設,九五期間,在國家發(fā)改委的幫助下,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共同建設了國家地殼觀測網絡,通過觀測網絡的監(jiān)測與運行,獲取了中國大陸地震地殼運動的基本態(tài)勢,為分析地震引起的地形變化提供了重要的基準和背景?!2008-09-03 14:26:01] |
|
|
|
|
|
|
|
|
[陰朝民]汶川地震以后,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測繪局組織了200余人的觀測隊趕赴災區(qū),冒著余震和次生災害的危險,歷時一個多月,對震區(qū)已有的監(jiān)測點進行了復測,獲得了第一手的觀測資料。通過兩局測繪人員、分析人員夜以繼日的分析論證獲取了此次結論,此次結果對后續(xù)工作有重要意義?!2008-09-03 14:26:23] |
|
|
|
|
|
|
|
|
[陰朝民]一是明確了結論。通過直接觀測的資料,給出了汶川地震前后震區(qū)及其周邊地區(qū)地形變化的基本情況,使我們對這次地震引起的地理環(huán)境變化有了客觀的、科學的認識?!2008-09-03 14:28:17] |
|
|
|
|
|
|
|
|
[陰朝民]二是提供了基準。地震引發(fā)了地形的變化,在該地區(qū)的大地控制點坐標也發(fā)生了變化,如果繼續(xù)沿用震前的點位坐標,勢必使災后的重建和實施等工作產生地理坐標的偏差,通過大地控制點坐標的調整,對恢復重建提供了精確的地標服務?!2008-09-03 14:30:00] |
|
|
|
|
|
|
|
|
[陰朝民]三是這次測繪為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了科學的數據支撐。特別是地震烈度分布等問題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礎和約束條件,使科學家能進一步對地震引發(fā)的自然現象以及機理進行探索?!2008-09-03 14:30:27] |
|
|
|
|
|
|
|
|
[陰朝民]目前,中國地震局正在災區(qū)部署50余個連續(xù)GPS觀測站,同時展開了第二次復測工作,進一步把握震后地殼運動的狀態(tài)。中國地震局和國家測繪局將深入加強合作,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相關信息。 [2008-09-03 14:30:14] |
|
|
|
|
|
|
|
|
[閔宜仁]下面,請記者朋友們提問,請各位領導專家回答?!2008-09-03 14:31:14] |
|
|
|
|
|
|
|
|
[北京青年報記者]這次三期青藏高原地形通過監(jiān)測結果進行對比來分析汶川地震對青藏地區(qū)的影響,我想知道是什么樣的影響?這次監(jiān)測結果出來以后,整個地殼運動在這樣一個區(qū)域里地震活動的頻繁規(guī)律是怎樣的? [2008-09-03 14:35:32] |
|
|
|
|
|
|
|
|
[中國地震局研究員 江在森]從測繪技術角度來講,GPS觀測點的位置,這個是嚴格的,每個點公布出來。地震引起的地面變形是隨著地震破裂帶有一個衰減的特征,越靠近破裂帶,地形變化越大。在破裂帶的地方有幾米的上升,它是在破裂帶上用尺子量出來的?,F在我們公布的測繪結果,就是在龍門山破裂帶的西北盤誕生了兩盤,GPS點離破裂帶最近的點也有30公里,這是一個事實。另外,影響是衰減的,是一個冪函數關系,衰減幾百公里以后,差不多就在GPS的觀測之內。對青藏高原的影響,從地形變化來講還是逐步的影響,不會造成整個青藏高原,比如有的說喜馬拉雅山受地震影響都抬升了,應該是沒有科學依據的,對地形的影響是局部的?!2008-09-03 14:36:21] |
|
|
|
|
|
|
|
|
[江在森]另外還有淺表影響和地殼運動塊體的影響,它跟深度也有關系,這是比較復雜的影響。但是對地形變化的影響是衰減的。現在公布的數據東南盤的量比西北盤要大,成都平原的量比龍門山量要大。實際上它的主動盤是龍門山那邊,實際上應該是西北盤,就是龍門山量更大一點。2000年昆侖山口發(fā)生8.1級地震,差不多在青藏高原中心的地方,地震最重要的影響是應變釋放,因為那個破裂帶比這個還長,破裂帶超過400公里。這次地震直接影響也是應變釋放,會引起一種調整,伴隨這種調整會有一些相應的地震活動。但是也不能說因為這個地震馬上引起關聯(lián)的大地震,這些都需要做工作才能去分析。 [2008-09-03 14:39:08] |
|
|
|
|
|
|
|
|
[江在森]從目前來講,人類的認識還比較有限。從大地震的發(fā)生,應該說對青藏高原會有一些應變釋放,隨后就會引起一些調整,這些過程有可能激發(fā)出來一些地震,真正的動力源是印度板塊碰撞,如果是從深部的一些地震活動,這個它是一個釋放,釋放就會引起一些調整?!2008-09-03 14:41:41] |
|
|
|
|
|
|
|
|
[北京青年報記者]攀枝花地震是調整的結果是嗎? [2008-09-03 14:42:13] |
|
|
|
|
|
|
|
|
[江在森]8級地震發(fā)生以后,一般在三個月之內會有一些關聯(lián)的地方,它會激發(fā)出來一些地震。 [2008-09-03 14:42:16] |
|
|
|
|
|
|
|
|
[科技日報記者]本次公布的結果精確到了厘米,請問在監(jiān)測過程中采用了哪些高新技術?怎么保證這個精度的精確性? [2008-09-03 14:42:49] |
|
|
|
|
|
|
|
|
[中國科學院院士 陳俊勇]我們這次主要采用GPS觀測和它的一些數據處理技術。一般觀測點就是觀測三天三夜,震前差不多也是這樣一個時間,震后也是用三天三夜觀測的時間來保證它的觀測精度。個別點,比如在震中有些余震的地方,有些點老測不好,測到一半稍微震一下,前面的結果就不行了。有幾個點觀測了十幾次,用觀測時間來保證觀測的精度。第二,在數據處理方面采用了兩個技術,一個是GPS連續(xù)運行站,就是晝夜連續(xù)運行,這個站在震前已經布上了,有的已經布置好幾年了,就是不分晝夜每天觀測,這些點的精度就非常高。當然它不是在震中,比如在西安、拉薩、昆明等。中國地震局、總參測繪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測繪局聯(lián)合建設了28個全球衛(wèi)星定位系統(tǒng)連續(xù)運行站,這就保證精度非常高,對點的坐標和該點的移動都非常精確。在處理的時候,除了國內的站點,我們還用了國外鄰國的站點,比如東邊有兩個站,韓國和關島。西邊也有兩個站,巴林中亞那邊。北邊一個站,南邊一個站,一共是六個站?!2008-09-03 14:50:14] |
|
|
|
|
|
|
|
|
[陳俊勇]在28個站里選擇接近震中的部分,包括地殼變動比較激烈的地方或者是余震比較多的地方,我們在周圍選了6個國內的站點,大概是12個站作為基準,這些站包括坐標以及坐標移動的速度也是知道的。這是數據處理的一個根據,所以非常精確。第二,用高精度GPS數據處理軟件進行處理。保證數據處理結果精確到厘米還是不成問題的?!2008-09-03 14:50:52] |
|
|
|
|
|
|
|
|
[記者]現在公布的結果,珠峰監(jiān)測點的水平和垂直方向位移2—3厘米,那珠峰的高程會不會有所改變?如果有改變,需要再進行測量還是進行簡單的加減?請問陰局長,汶川大地震已經接近4個月,近期西南地區(qū)地震比較多,到底是余震還是其他的震源? [2008-09-03 14:54:25] |
|
|
|
|
|
|
|
|
[李維森]青藏板塊為什么和龍門山一起監(jiān)測,一方面是媒體說這塊影響比較大,還有就是和它的運動也有關系,所以我們這次對青藏板塊也進行了一些監(jiān)測。這塊監(jiān)測的量和龍門山地區(qū)相比,量還是少的。監(jiān)測出來,公布的數據是發(fā)生了2—3厘米的變化,這個變化倒不是珠峰頂上的,如果到珠峰頂上測一次高程,難度還是很大的。這點變化和我們公布的珠峰數據,應該說帶來的影響還是很小的,不影響珠峰現在這個數據的繼續(xù)使用,目前暫時不考慮再次對珠峰進行觀測,也許再過十年二十年,作為科學研究再對珠峰進行觀測。但是這次地震以后,再對珠峰進行一次測量高程,我覺得必要性不是很大?!2008-09-03 14:54:52] |
|
|
|
|
|
|
|
|
[陰朝民]現在地震發(fā)生比較多有什么原因?主要是兩個原因。第一,汶川8級地震發(fā)生以后,從我們多年總結研究的經驗來講,這么大的地震發(fā)生以后,在全國范圍內會存在一些調整,會發(fā)生一些地震,所以最近我們感覺震區(qū)以外的一些地區(qū),包括西藏、新疆以及四川與云南交界的地方發(fā)生一些地震。按照統(tǒng)計規(guī)律,每年我們國家發(fā)生5級以上地震是18次左右。到目前為止,除汶川地震強余震以外,現在中國大陸已經發(fā)生了21次5級以上地震,從目前情況來說,整個地震數量超過平均水平,相對來說強一些。第二,最近地震發(fā)生這些區(qū)域在我們國家都是地震多發(fā)地區(qū),包括新疆、西藏、云南,是我們國家地震多發(fā)的一些省市,從本身來講,這些地方也會發(fā)生一些地震。 [2008-09-03 14:58:34] |
|
|
|
|
|
|
|
|
[人民日報記者]請問李局長,這次汶川地震中測繪部門發(fā)揮了很重要的作用,特別是在一些應急保障方面。這次地震給測繪基礎設施帶來了非常大的損失,特別是在地震災區(qū),能不能說說測繪基礎設施的恢復和重建需要做哪些工作?在今后類似于這樣大的地震方面,在測繪能力保障方面還有什么考慮?請問陰局長,根據監(jiān)測狀態(tài),現在地殼的活躍程度和汶川地震有什么變化?地震臺網損失情況能否通報一下?!2008-09-03 14:59:24] |
|
|
|
|
|
|
|
|
[李維森]這次地震發(fā)生以后,根據監(jiān)測數據反映出來,震區(qū)的測繪基準基礎設施基本上不能用了,大家感覺數據不是很大,也就是從幾十厘米到兩米多,但是對測繪,坐標或者高精度的控制點是非常重要的,對測繪基礎設施的破壞是相當嚴重的。馬上要災后重建,測繪要先行。為了滿足災后重建需要和及時為災后重建提供保障,我們采取兩步走的方式。一是建立臨時應急測繪基準,監(jiān)測數據出來以后,很快調動各方的力量,甚至是調動一些企業(yè)的力量,因為企業(yè)對災區(qū)都很關注,有些企業(yè)慷慨解囊。建立了衛(wèi)星定位連續(xù)運行站,這也是大地基準比較先進的技術,大概布置了20多個,間隔在30公里左右,目前正在開始啟用,可以快速獲取災區(qū)平面的位置。 [2008-09-03 15:05:28] |
|
|
|
|
|
|
|
|
[李維森]同時根據重力數據和一些相關數據,快速進行了大地水準面的精化,可以用GPS獲取這個地區(qū)的高程。這個測試是臨時的,在一個月時間內,這兩套系統(tǒng)已經建成了。水準面精化的結果經過專家評審,精度還是很高的,不僅能夠滿足當地的定位,而且可以滿足當地的測圖。這套系統(tǒng)是應急的,因為要建立比較穩(wěn)固的運行站,選址和周圍設施的建設還是需要一定的時間,所以這是臨時應急的,在兩年內會為災后重建發(fā)揮作用。據我們了解,這次災后重建,中央調動了全部的力量,現在很多支援災區(qū)的省,測繪隊伍已經先行了,我們這個運行站能夠為他們實施測量提供準確的數據,這是我們的第一步?!2008-09-03 15:07:15] |
|
|
|
|
|
|
|
|
[李維森]與此同時,為了滿足規(guī)劃的要求,我們快速制作了一批影像地圖,特別是現在技術提高以后,集成化的處理,我們在一個多月時間內測制了1:5000和1:2000或者說1米分辨率的影像圖,絕大多數已經完成,在規(guī)劃和災后重建已經發(fā)揮作用。但這些還遠遠滿足不了今后經濟建設和社會發(fā)展的需要,根據國家汶川地震的總體規(guī)劃的要求,要求加強基礎測繪工作,恢復大地基準,建立地理信息系統(tǒng)?!2008-09-03 15:10:39] |
|
|
|
|
|
|
|
|
[李維森]國家測繪局整體的考慮是,力爭在2008年底前,獲取到全部災區(qū)范圍的災后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建成災區(qū)應急測繪基準體系,完成災區(qū)系列影像地圖制作,實施災區(qū)城鎮(zhèn)大比例尺地形圖測繪,建立地震災情監(jiān)測與評估地理信息系統(tǒng),為恢復重建提供及時、可靠、適用的測繪保障。到2010年,再次獲取全部災區(qū)范圍的航空、航天遙感影像,建成災區(qū)新一代測繪基準基礎設施,測制完成災區(qū)1∶50000、1∶10000、1∶2000等比例尺的地形圖和正射影像圖,建設和更新災區(qū)基礎地理信息數據庫,全面滿足災區(qū)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對基礎測繪保障服務的要求?!2008-09-03 15:11:21] |
|
|
|
|
|
|
|
|
[李維森]與此同時,國家測繪局將著力提高測繪應急保障服務能力,進一步完善應急測繪保障預案,加快應急測繪保障隊伍建設,加強全國應急測繪力量和資源的整合;加大對基礎航空攝影和用于測繪的高分辨率衛(wèi)星影像獲取與分發(fā)的統(tǒng)籌協(xié)調力度,加快建設多種導航衛(wèi)星綜合應用與服務系統(tǒng)、高分辨率立體測圖衛(wèi)星應用系統(tǒng)和先進航空遙感平臺,顯著提升遙感影像應急保障能力;全力配合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信息共享平臺建設,加快建成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地理信息公共平臺,充分發(fā)揮基礎測繪在國家綜合減災和風險管理中的作用。 [2008-09-03 15:12:52] |
|
|
|
|
|
|
|
|
[陰朝民]地震發(fā)生以后,余震還比較多。到目前為止,6級以上的強余震已經發(fā)生了8次,5級以上發(fā)生了30多次,4級以上200多次。但是這么大的地震發(fā)生以后,根據過去的經驗和研究的結果,整個余震的趨勢會呈現有起伏的衰減,會不同程度的發(fā)生一些強的余震,持續(xù)時間也與余震的強度有關系。一些強的余震還會發(fā)生,我想還會持續(xù)一段時間。小一點的余震或者更小的余震,會持續(xù)更長的一些時間。唐山地震是7.8級,它的余震幾年以后一直有。關于這次地震對臺網的損失,在一些重震區(qū),臺站已經摧毀了,周邊地區(qū)的儀器不同程度的受到損壞。為了加強監(jiān)測,我們添加了一批流動監(jiān)測儀器來彌補臺網損失。另外在震區(qū),對損壞的儀器我們都及時進行了更換,保證正常運轉,對一些受到損失的臺站采取了一些臨時措施,保證這個地區(qū)的監(jiān)測能力,應該說現在比震前更強一些?!2008-09-03 15:14:18] |
|
|
|
|
|
|
|
|
[南方周末記者]第一,請問李局長,在材料中提到青藏高原的珠峰地區(qū)垂直位移2—3厘米,是否意味著珠峰可能升高2—3厘米,或者說這個位移對珠峰是否升高沒有影響?第二,我記得在8月11號的時候,國務院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召開了一次反思和總結會議,地震局對這次反思和總結的情況是怎么樣的? [2008-09-03 15:18:56] |
|
|
|
|
|
|
|
|
[陳俊勇]我舉個例子,比如杯子舉起來是可以離地的,但是珠峰是連著青藏板塊的。珠峰有沒有升高,一定與周邊地區(qū)相關,但是珠峰升高應該比青藏高原快。國外或者臺灣一些報紙說青藏高原抬高了幾米,珠峰抬高了七八米,作為設想是可以的。我們?yōu)榱丝焖俚淖C實到底珠峰或者周圍地區(qū)的升降情況,我們從基準點布置了10個點,從西藏東北部一直測過來,測到珠峰腳下,北坡布置了5個點。在珠峰腳下5點的測試結果是這樣,與2005年相比,地震以后,它往西南方向大概有兩三公分的變化,高程大概也有兩三公分的變化,就是說變化不大。由此推測,珠峰也會有些位移,也會有些變化,但變化量不會超過厘米級?!2008-09-03 15:27:30] |
|
|
|
|
|
|
|
|
[陰朝民]汶川8級地震后,科學反思和總結非常重要。這次地震發(fā)生以后,我國甚至全球對地震都高度關注。地震發(fā)生以后,中國地震局對這個事情非常重視?,F在將近有四五百人的科學考察隊伍,在現場從不同角度和不同層次對地震進行科學考察。另外,在科考的基礎上,對這次地震進行科學的總結和反思。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也專門成立了汶川地震專家委員會?!2008-09-03 15:36:53] |
|
|
|
|
|
|
|
|
[新華社記者]剛才幾位專家談到從汶川大地震以后發(fā)生諸多次地震都是在地震活躍地帶發(fā)生的。在非地震活躍地帶生活的人們應該持什么態(tài)度?是應該高枕無憂還是居安思危? [2008-09-03 15:37:31] |
|
|
|
|
|
|
|
|
[陰朝民]大家都很關心地震問題,這也是我們工作的動力。西部地區(qū)地震發(fā)生較多,在東部地區(qū)也有地震發(fā)生。地震的分布與各個地區(qū)的構造情況有關。非地震多發(fā)區(qū)的人們也不能說高枕無憂,應該科學對待它。從地震系統(tǒng)來講,我們一直講兩手抓,一手抓汶川震區(qū)余震監(jiān)測不放,另一手是對全國各地高度關注。廣大群眾應該科學對待。 [2008-09-03 15:37:05] |
|
|
|
|
|
|
|
|
[閔宜仁]發(fā)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2008-09-03 15:38:00]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