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向陽紅09”船8月9日電(記者余曉潔)當?shù)貢r間8月9日,北京時間8月10日,來自國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的王春生研究員在位于東北太平洋的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qū)創(chuàng)造歷史——中國科學家搭乘本國載人潛水器“蛟龍”號的“大洋第一潛”。最大下潛深度5268米。
這位海洋生物學家和駕駛員傅文韜、葉聰一起,親眼見證了一個充滿生機的海底世界,并向新華社記者講述了他們的海底“奇遇”。
王春生介紹說,兩個半小時的下潛過程特別靜,窗外是一片黑暗的世界。2000米深度海區(qū)淺發(fā)光生物較多,它們星星點點地從窗外劃過,3000米以下就越來越稀少了。
他說,4小時的海底作業(yè)是那么短暫!生物斑塊狀分布明顯,在海盆區(qū)海參占優(yōu)勢,在海丘斜坡上海綿、???、珊瑚等固著生物較多?!拔以谶^去10多年研究中了解到的這里的生物,在這次下潛中都見識了。還有許多是未曾發(fā)現(xiàn)過的、不知名的。比如我們發(fā)現(xiàn)了至少8種海綿,取樣4種,其中一些以前沒見過”。
據(jù)王春生介紹,本次下潛,“蛟龍”號非常給力,取得了白色和紫色兩種海參,1只海星,1株柳珊瑚,一只根部固著3塊結核的海百合,2個底棲巨型原生動物。
他還表示,生物取樣是為了解本海區(qū)生物多樣性和生態(tài)環(huán)境。除科考需要,科學家們盡量不去打擾它們寧靜的生活。當天“蛟龍”號還拍攝到了鼠尾魚、盲魚、水螅、耳狀章魚、???、鎧甲蝦等組成的大型生物種群?!拔覀兿衽笥岩粯硬良缍^,互致問候”。
主要負責水聲通信和視頻資料拍攝的葉聰介紹說,這次下潛他看到了“蛟龍”號首次邂逅的耳狀章魚。它簡直像只“小飛象”,撲閃著軟軟的大耳朵,抖動著赭色荷葉邊長裙,憨憨的樣子可愛極了。
“本次下潛,我有更多時間享受這奇妙的海底生物世界。今天是個好日子,海底的大家伙和小家伙們像趕集一樣全來了,讓我們應接不暇。這個還沒看夠,就趕忙看另一個?!比~聰生動地描述。
他說,此次下潛是“蛟龍”號2013年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二航段的第二次下潛,也是“蛟龍”號的第64次下潛。主要任務是確認載人潛水器的技術狀態(tài),開展沉積物、底棲生物和多金屬結核觀察、采樣等綜合作業(yè)?!皯撜f今天潛水器狀態(tài)良好,圓滿完成了各項任務”。
擔任此次下潛主駕駛的傅文韜則表示,這是一次難忘的海底生物奇遇?!拔矣X得自己像劉姥姥進了大觀園,看什么都新鮮”。
他說,他們最先在一個海丘旁的海盆區(qū)坐底,取了一些沉積物樣品,然后沿著海丘爬坡,取了一些結核樣品?!拔覀儼l(fā)現(xiàn),海丘斜坡的多金屬結核覆蓋率高于海盆;海底微地形變化很大,未來開展深海采礦前還要進一步作微地形地貌調查”。
他還說,當天意外發(fā)現(xiàn)了一座小海山。它不高,估計有20多米,卻很陡峭。在那里他們取到了幾塊玄武巖,算是額外收獲?!暗刭|學者告訴我,這座小海山有可能是南北向斷裂活動形成的”。
這次任務的順利完成,為接下來的下潛作業(yè)奠定基礎。按照航次指揮部的規(guī)劃,10日還將開展常規(guī)調查作業(yè)。11日計劃在魏源海山區(qū)開展第65次下潛作業(yè)。

“蛟龍”號將赴中國富鈷結殼專屬勘探礦區(qū)考察
中國19日獲國際海底管理局核準,取得西太平洋富鈷結殼礦區(qū)專屬勘探權。正在太平洋上執(zhí)行任務的中國科考隊20日介紹說,“蛟龍”號將于8月底赴該區(qū)域進行科學考察。詳細內容>>>>
"蛟龍"號潛水器從廈門起航迎來長達兩個月的遠征

在圓滿完成南海第一航段任務之后,“蛟龍”號潛水器19日從廈門起航,迎來一次長達兩個月的遠征。
未來兩個月里,“蛟龍”號將先后赴東北太平洋中國多金屬結核勘探合同區(qū)和西北太平洋富鈷結殼勘探申請區(qū)開展近底生物調查、地質取樣、海底攝像和相關海底試驗作業(yè),執(zhí)行首次試驗性應用航次二、三航段任務。 詳細內容>>>>
"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第一航段成果報告會召開
在報告會上,“蛟龍”號現(xiàn)場指揮部總指揮劉峰介紹說,“蛟龍”號試驗性應用航次南海航段自6月10日從江蘇江陰起航,到7月10日完成最后一次下潛,共進行了10次下潛,完成了對超短基線定位系統(tǒng)的標定、長基線系統(tǒng)的試驗、冷泉區(qū)科學考察、海山區(qū)科學考察等相關任務,進一步驗證了“蛟龍”號的其他各項技術性能,取得了豐碩的生物、地質樣品和數(shù)據(jù)資料,鍛煉了載人深潛隊伍,為二三航段打下了堅實基礎。 詳細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