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內羅畢9月25日電(記者 宋晨)“你知道肯尼亞的‘中國路’嗎?肯尼亞人和中國人是好朋友!”一條“中國路”讓肯尼亞百姓嘗到了實實在在的甜頭,也成為當地人和中國人拉近距離的談資。
“中國路”是內羅畢當地人送給中國公司承建的內羅畢-錫卡高速公路的親切稱呼。近年來,肯尼亞機動車保有量日益增加,但當地公路發(fā)展速度遠遠滯后,內羅畢等主要城市車輛擁堵現象日益嚴重。
內羅畢-錫卡高速公路打通了肯尼亞向北連接埃塞俄比亞邊境的交通干道,每分鐘車流量達到60輛,繁忙程度可想而知。而在“中國路”出現前,原有道路的單側車道卻只有7米寬,根本無法滿足交通需求。一旦發(fā)生交通意外或事故,就會造成嚴重堵車。
在三家中國公司的參與下,如今內羅畢-錫卡高速公路拓寬到60米,有效提高了車輛通行速度,現已成為東非地區(qū)標志性工程,吸引著坦桑尼亞、埃塞俄比亞、烏干達等東非鄰國的國家首腦以及非洲多國相關部門高官紛紛前來取經考察?,F在,由內羅畢到錫卡的運輸時間比原先縮短了近1個小時。道路的改善還拉動了沿線地價的上漲。目前,公路沿線繁華地段的地價已上漲2至3倍,郊區(qū)地價更飆升到10倍以上。
肯尼亞學者表示,中國在非洲的開發(fā)和建設項目“點亮”了這片大陸的交通設施發(fā)展,同時還為非洲在各領域培養(yǎng)本土專業(yè)技術人才、拓寬當地就業(yè)市場和渠道,從而徹底改變了非洲“黑暗大陸”的原貌。
以中國路橋公司在肯尼亞的東北環(huán)路項目為例,項目實施期間,平均雇傭當地人員1257人。在為當地勞動市場創(chuàng)造大量就業(yè)崗位的同時,也為肯尼亞培養(yǎng)了吊車、壓路機、挖掘機操作能手等基建專項人才。而來自中國駐肯尼亞使館的數據表明,在肯中資企業(yè)當地員工比例已高達80%至90%。
石料工人彼得·穆西約卡是一名中資企業(yè)雇員。曾身為長途汽車司機的他,通過參與路橋公司項目學到了一身機械操作的好本領?!爸袊习搴芎?,我希望一個工程、一個工程地跟著他們跑,一輩子都在中國企業(yè)里干活兒!”穆西約卡說。
大到工程興建、培訓投資,小到為援建工程附近社區(qū)通水渠、修校舍、引凈水,這些為當地民眾排憂解難、務實貼心的善舉恰恰說明,走進非洲的中國企業(yè)近年來正在其建設和經營活動中表現出極大的社會責任感。東非政府間發(fā)展組織特使齊普魯托·齊爾瓦表示,中國已成為助推非洲發(fā)展的一支“真實力量”,每年都有陸陸續(xù)續(xù)到中國取經的非洲國家元首和政府官員。
內羅畢大學專家雅各布·盧卡卡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中國對非洲事務的參與絕非‘新殖民主義’??夏醽喺趶闹袊惺芤?,從而促使其經貿、農業(yè)、醫(yī)療、教育、人力資源培訓等領域迅速發(fā)展。曾有讀者在肯主流媒體《民族日報》上撰文,以“中國人使我們生活得更加容易”為題,寫出中國人來到肯尼亞后,從提供便捷的道路交通、豐富的生活物資和先進的人員培訓等方面,列舉中國援助、投資給這個東非國家?guī)淼姆e極變化。
盧卡卡還提到去年“非洲之角”地區(qū)多國遭受的嚴重旱災。當時,中國政府慷慨解囊,通過聯合國世界糧食計劃署向索馬里提供1600萬美元的現匯援助。隨后,中國政府還決定向肯提供總價值達1.3億元人民幣(約合2044萬美元)的糧食援助。“這才是真正的真誠與互助”,盧卡卡言語激動。
“來自中國的援助非常及時。我們用這筆錢購買了1.5萬噸食物,發(fā)放給超過200萬索馬里受災人口,”糧食計劃署駐索馬里代表斯特凡諾·波雷蒂說,中國的糧食援助在索馬里減災消荒的過程中“已見到成效”。波雷蒂坦言,在減緩“非洲之角”人道主義危機方面,中國是世界糧食計劃署“值得信賴的伙伴”。
盧卡卡認為,恰恰是一些西方國家在非洲假借“推廣人權和民主自由”等旗號,行擴散“新殖民主義”之實。那些指責中國在非活動是“新殖民主義”的論調,不但“牽強附會”,且拘泥于傳統(tǒng)殖民時期思維,已不再符合當今世界發(fā)展的主流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