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從摩納哥傳來第36屆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jié)的評獎消息,中國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的“大跳板”和“男子藝術造型”共獲本屆雜技節(jié)最高獎“金小丑”獎。
此時在法國,中國重慶雜技藝術團正在各大城市巡回演出,該團剛剛結束了在巴黎的70場《木蘭傳奇》演出。
如今在世界各地,人們看到的最多的中國演出,是龍獅翻飛,是雜技絕活。雜技,已經成為一種象征符號,吸引著世界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走出去”走到哪里
——以親民的姿態(tài)進入大眾
1月16日當地時間下午,巴黎樊尚森林公園的“鳳凰馬戲”大篷里爆發(fā)出狂歡般的喝采聲、歡呼聲,重慶雜技團的雜技劇《木蘭傳奇》在這里進行第70場也是最后一場演出。演出結束,法國“鳳凰馬戲”主席阿蘭·巴士里一上臺,就對站在臺上謝幕的40位颯爽英姿的中國演員連連鞠躬,然后說了一番令人動容的話:“感謝重慶雜技團的演員們,感謝你們在這么長的時間里,對于我們提出的任何要求,都努力去做,用高超的技藝,給了觀眾最大的享受!”這位著名演出商深知,他又一次成功了,中國雜技又一次攫取了法國觀眾的心!
在散場的人潮中,記者截住了特倫·卡洛琳一大家人共三代九口進行采訪。調皮的孫輩們說“故事好看”,奶奶彬彬有禮地說“非常喜歡”,中年父母說,一家人常一起看演出,歌劇、芭蕾票價貴,小孩又坐不住,馬戲票價便宜,還驚險刺激,一人才36歐元,全家都高興。
59天、70場、30萬觀眾,這樣的影響面,也只有雜技才能做到!說雜技在中國文化“走出去”中扮演著重要的獨特角色,毫不為過。
阿蘭·巴士里,法國“鳳凰馬戲”主席兼法國“明日”世界馬戲節(jié)主席,從事馬戲事業(yè)已經45年,與中國做“生意”也已近20年,對于“中國雜技”在法國以至歐洲的影響最有發(fā)言權。他說,“中國雜技”在中法文化交往中有另外一個響亮的名字,叫“北京馬戲”,不管哪家中國雜技團來演出,法國觀眾認的,就是“北京馬戲”這個品牌,就像Beijing?。希穑澹颍幔ň﹦。┮粯佑忻?。但是他強調:“京劇可遠遠不如北京馬戲在法國有這么多粉絲!”
據阿蘭介紹,法國人看馬戲已有近230年歷史,和英國等其他歐洲國家時間差不多。馬戲在歐洲經歷了一個從王宮貴族到尋常百姓的逐漸放下身段的過程,最早僅有高空、手技、馬術等,后來發(fā)展到雜技、滑稽、馴獸等,于是從豪華劇場搬進馬戲大篷,最終成為一種無分階層、不論老少的全民娛樂?,F(xiàn)在馬戲已成為法國人生活的“必需品”,多數家庭都有這筆開銷,大凡慶典、生日、宴請等,都能看到馬戲演員的身手。圣誕新年前后,法國6000萬人中至少有上千萬人觀看馬戲,每年最火的時候,樊尚公園同時有三個馬戲大篷在演出,市場之大,人心之深入,在各類演出中首屈一指。
阿蘭·巴士里觀點:中國文化“走出去”,是一種開放的好政策。走到西方首先要想到觀眾,要讓演員和觀眾非常親近,沒有距離感。
“走出去”以什么心態(tài)
——文化自信至關重要
在中國國內,不少人認為,雜技是一種低檔次的“雜?!?,是墻里開花墻外香。確實,雜技在中國市場上并沒有受到歐美那樣的禮遇,這與雜技節(jié)目的老化陳舊有關,但也與國人對“雜技”的偏見有關。
法國的情況截然不同。阿蘭先生自豪地說,法國從來把馬戲與巴黎歌劇院這兩個品牌同等看待,他自己曾獲得以總統(tǒng)名譽頒發(fā)的國家榮譽勛章,他也是法國文化部和總理府的座上客,每年都受邀推薦節(jié)目。在法國,提起他的“鳳凰馬戲”無人不曉。他的結論是:所有藝術都只有優(yōu)劣之分而沒有貴賤之別。
雜技演員還向記者講了一個在美國發(fā)生的故事。2010年重慶雜技團在田納西州塞維維爾市大霧山宮殿劇院演出7個月200場,有一位60多歲的老先生幾乎每天都穿正裝來看演出,散場還到后臺向演員一一祝賀,送花送酒,說“See you?。簦铮恚铮颍颍铮鳌保魈煲姡?,劇場說他可以不買票了,而他非要自掏腰包,最終,他自費看了150場演出!
在摩納哥這個富裕的歐洲小國,記者更加感受到歐洲人對馬戲的親近與崇尚。1974年創(chuàng)辦的蒙特卡洛國際馬戲節(jié)是由摩納哥王室三代親自倡導和主辦的國際性節(jié)日,與巴黎“明日”馬戲比賽同為世界最高水準。
帶隊參賽的上海雜技團有限公司總經理俞亦綱賽前就說“有信心拿獎”,果然,該團選送的兩個節(jié)目在20個國家的29個節(jié)目中共同拿到一個“金小丑獎”(另一“金小丑獎”為德國“馴象與雜技”獲得),記者眼見得好幾位歐洲演出商迫不及待找到他洽談下一步演出意向。俞亦綱說:“中國文化拿什么走出去?這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要了解當地觀眾,要與他們產生共鳴。”
中國雜技家協(xié)會主席、本屆蒙特卡洛國際雜技節(jié)評委邊發(fā)吉在評價上海獲獎節(jié)目時說:“中國雜技在國際上有獨特地位,以集體節(jié)目和高難技藝見長,目前正在克服編排、結構等舞臺理念方面的弱點,越來越符合國際藝術走向?!?/p>
邊發(fā)吉觀點:人類創(chuàng)造的一切文明成果都是文化,當代文明使一切文化都成為大眾文化,不應人為劃分高低貴賤。雜技現(xiàn)在創(chuàng)匯占我國所有表演藝術出口的80%,國際影響不言而喻。文化藝術是使一個國家飛得更高的翅膀,中國文化要自信地走出去,這是對國家形象最好的宣傳。
“走出去”用什么方法
——民間方式更為靈活
通過民間方式直接走進演出市場,無疑是中國文化走進西方大眾最便捷的途徑。
話說一年多前,當阿蘭先生來到重慶選節(jié)目時,《木蘭傳奇》的最初版本讓他不停搖頭,這位深諳市場人心的法國“大腕”沒有掩飾心中的失望:故事平淡、劇情單薄、沒有高潮、節(jié)奏松散,他知道這樣的演出在法國是不會有人買票的。接下來他的團隊為這臺演出進行了“大手術”——增加旁白交代背景講清中國故事,減掉冗長過渡內容凸顯高難技巧,用巧用好變臉空竹等元素彰顯中國文化。一個節(jié)目一個節(jié)目地掐時間,一件道具一件道具地取舍,一次一次地重新排練。
說起《木蘭傳奇》從2009年到2011年間進行的“脫胎換骨”的改造,重慶雜技藝術團團長王亞非、團長助理李杰、編導葉茂都十分佩服阿蘭先生和他的團隊。他們感觸最深的是法方的“市場即觀眾”的視角。
而阿蘭先生并不認為功勞全在于“鳳凰馬戲”,他說,《木蘭傳奇》的成功,是“北京馬戲”與“鳳凰馬戲”兩塊牌子共同運作影響市場的結果。演出之前,法國媒體就堅信這兩個品牌的結合將制作出“巴黎無與倫比的馬戲演出”,30萬張票先期就售出一半;演出之后,報紙電視更是好評如潮。
阿蘭先生曾在10余年間與中國多個雜技團有過合作,官方民間形式都曾親歷。他向記者坦陳心跡:之所以這次能與重慶雜技團合作得這么順手,制作出一臺全新的節(jié)目,完全是基于雙方一種非常直接方便的溝通與合作,重慶雜技團非常理解和配合他的商業(yè)和文化兩者結合的理念,這成為雙方的共同著眼點。他說,從商業(yè)上講,法國對商業(yè)演出不但沒有補貼,還有著嚴格的稅收制度,每場演出必須支付中法兩方全體人員的工資、演出費和保險,所以即使票房再好他也只能“稍賺”而不可能“大賺”,這就更加促使他“一切從觀眾也即從票房出發(fā)”;從文化上說,越多觀眾來看“北京馬戲”,就使越多法國人了解中國文化,“這是我的激情所在”。
重慶雜技藝術團團長王亞非觀點:西方的文化市場很規(guī)范,中國文化團體走出去,要了解他們的市場規(guī)律,適應對方才能融入社會,知己知彼,就能最直接地進入到最大的市場和最廣的人群中,使商業(yè)與文化最大限度地融合起來。
“走出去”持何種身份
——變求生存為求發(fā)展
重慶藝術雜技團的《木蘭傳奇》是中國雜技劇第一次進入歐洲市場,合同從去年11月到今年4月,從在巴黎駐場演出到轉戰(zhàn)尼斯、里昂、圖盧茲、日內瓦、布魯塞爾等歐洲城市巡演,將以115場劃上句號,打破了中國知名雜技團在此地創(chuàng)造的紀錄?!?/p>
在與重慶雜技藝術團演員的多次交談中,得知中國的雜技團體早就習慣于長時間的演出了,連續(xù)好幾個月在異國他鄉(xiāng)演出一二百場,已是尋常之事。西方馬戲市場尤以年底年初最為紅火,問他們多少個春節(jié)沒與家人團聚了,這些20歲上下的青年人說是“七八年”了,不免有些神傷。國內雜技演出市場不景氣,演員沒演出只能拿很少的工資,在國際上尋找舞臺不失為一種出路。
作為中國文化“走出去”的參與者和親歷者,演員們都有自己樸實的感受和期待:“過去雜技藝人在街頭賣藝,現(xiàn)在我們代表中國在國外演出,走向主流社會,挺振奮人心的?!薄皣鴥炔皇菦]有雜技的市場,只是做得還不夠好。”“雜技用肢體語言讓外國人知道中國歷史文化、了解中國藝術,觀眾起立鼓掌的時候,真是一種享受。”“現(xiàn)在國家最重視文化,今年重慶國際馬戲城就要建成了。”“我們這個戲和我們團都在走上坡路,我們有信心?!?/p>
雜技演員希望:國內的雜技市場也能像西方國家一樣開發(fā)好發(fā)展好,到那時,他們的根基不同處境不同,就不會以生存為主要目的走出國門,再代表中國文化走出去,應該走得更穩(wěn)當、更灑脫、更自信?。ㄓ浾摺稳龐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