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西寧11月9日電(記者呂雪莉)青海省實施土地開發(fā)整理工程5年來,新增的耕地解決了15萬人的長遠生計并惠及40多萬農民群眾,土地整理成為廣大農民歡迎的“惠民工程”。
據青海省國土資源廳耕地保護處處長李新青介紹,“十一五”期間,青海省經國土資源部和省國土資源廳批準實施的土地開發(fā)整理項目共有66個,總投資4.5億元,項目建設總規(guī)模35.6萬畝,規(guī)劃新增耕地12.6萬畝,目前已完工的項目有41個。
青海省土地面積大,但可利用的面積少,耕地面積小、質量差、分布不均勻。全省三分之二的耕地分布在黃河流域和湟水河兩岸的東部地區(qū),西寧市及東部地區(qū)是全省土地面積最小的地區(qū),還是全省基本農田重點保護地區(qū),又是全省經濟社會發(fā)展最快、需占用耕地最多的地區(qū),耕地保護和經濟社會發(fā)展用地矛盾日趨突出。
通過土地開發(fā)整理,既增加了有效耕地面積,提高了耕地質量和農業(yè)生產效率,從而促進了農民增收,同時還改善了生態(tài)環(huán)境,優(yōu)化了土地利用結構,實現(xiàn)了開發(fā)與保護的共贏。根據已完工項目的效益分析,項目實施后生產能力普遍提高了10%-20%。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實施的北川河土地復墾項目,利用上游寶庫河黑泉水庫建成蓄水的有利條件,對長期以來北川河邊采砂形成的亂石堆和洪水損毀的耕地、林地進行整理復墾,進行土地平整、客土回填耕作層、建設引水樞紐和農田水利設施等工程,新增耕地1470畝,成為高產高效的糧油、蔬菜作物種植區(qū),年新增利潤24.63萬元,人均增收68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