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湖北宜昌10月30日電(記者 劉紫凌、馮國棟)30日凌晨,三峽水庫水位最高時一度漲至174.99米,距175米試驗性蓄水目標僅剩1厘米。有關(guān)部門預(yù)計,三峽樞紐最快將在11月1日完成175米試驗性蓄水。
30日上午實時水情顯示,長江上游來水約8000立方米/秒,三峽樞紐下泄流量從凌晨的6000立方米/秒左右增至目前的8000立方米/秒左右,與來水量基本持平。由于增大下泄,三峽水庫水位在沖高后略有回落,基本保持在174.9米附近,三峽大壩上下游水位落差增至110米以上。
記者從三峽樞紐調(diào)度部門了解到,出于電網(wǎng)需求和航運安全的考慮,三峽樞紐通常采取夜間減少下泄,白天增大下泄的方式蓄水,因此夜間水位漲幅較為明顯。
175米試驗性蓄水對于三峽樞紐意義重大。蓄水到175米,三峽樞紐可全面發(fā)揮防洪、通航、發(fā)電、補水和抗旱等各項效益。同時,蓄水也是對三峽樞紐建筑物、電站機組、庫區(qū)地質(zhì)等各方面的一項綜合檢驗,因此稱為“試驗性”蓄水。今年是三峽工程175米試驗性蓄水的第4年。去年三峽樞紐首次實現(xiàn)175米蓄水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