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日本新潟3月21日電(記者 徐力宇 張小軍 報道員程?。?/p>
張宗良今年50多歲,是日本新潟市一家頗具規(guī)模的中餐館老板。幾天來,老張每天都要往新潟的中國公民臨時安置點跑兩趟,給剛從地震重災區(qū)撤離出來的中國公民送飯送湯。
日本大地震發(fā)生后的第三天,30多位從重災區(qū)福島縣撤離的中國公民找到中國駐新潟總領事館求助??傤I館電話打到老張那里,老張二話不說,把自己飯館的宴會廳騰出來讓同胞們過夜,并為他們買了30多床棉被。
后來,從重災區(qū)撤離到新潟的中國公民越來越多,每天飯菜的需求量越來越大。老張忙不過來,只好把餐館停業(yè)了兩天。
15日深夜,老張又接到電話,希望他第二天準備好1000人喝的湯。盡管經(jīng)營餐館多年,老張依然覺得任務艱巨。震后日本國內物資供應出現(xiàn)短缺,老張和員工們跑了多家商店和市場,才買齊做湯需要的原材料:豆腐、雞蛋、蔬菜……
而這一切,都是義務的。
記者20日上午在老張的餐館見到他時,他正和廚師們準備著中午的湯。中午11點,老張把幾大桶剛剛做好的雞蛋湯搬到面包車上,又驅車到新潟市的救災物資倉庫領取飯團,然后直奔新潟的三個中國公民臨時安置點。
記者問老張,為什么要自愿幫忙?老張的回答和他的湯一樣暖人:“他們(同胞們)回國的愿望非常迫切,能幫助他們早點走就好!”
這兩天在新潟的臨時安置點采訪時,記者還碰到了許多像老張這樣的志愿者,有來自新潟和附近地區(qū)的留學生,也有在日本工作多年的華人。來自新潟大學的研究員鄭月順就是其中的一位志愿者,她重點照顧的對象是婦女和孩子。
幾天前,曾有一位年輕母親帶著才10個月大的孩子來到安置點。當時孩子發(fā)著燒,母親心急如焚,鄭月順馬上開車帶她去藥店買藥,去超市買牛奶和生活用品。
20日中午,記者找到鄭月順,她正準備前往新潟機場,協(xié)助一些準備過段時間再返回日本的同胞辦理再入境手續(xù)。
為了幫助這些同胞,鄭月順特地向單位請了幾天假。她說:“不來(臨時安置點)看看,心里不踏實,希望他們(同胞們)盡量過得好些?!?/p>
在新潟,匯集了幾千名從重災區(qū)撤離出來的中國同胞。他們互相之間的關懷和幫助,同樣讓這些日子變得難忘。
在福島縣郡山市工作的劉艷敏一路上都在照顧不會說日語的同伴。到了機場,她特意等在最后一個辦理登機手續(xù),以便隨時幫助那些不會日語的同伴解決問題。細心的劉艷敏還不斷提醒同伴們手提行李中不能攜帶液體,以免過安檢時遇到麻煩。
劉艷敏說:“我們能出來已經(jīng)很幸運了。我們不能光是接受幫助,有能力的話應該也為大家付出一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