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廣州11月10日電(記者 劉大江)肇始于古老恒河之畔的亞運圣火,回歸闊別20年的東方中國,將在美麗的珠江畔第16次熊熊燃燒,照亮整個亞洲。
歷史將永遠銘記這個日子:2010年11月12日。
這一天,廣州敞開博大寬厚的中國胸懷,與亞運會激情相擁。不管是黃皮膚、白皮膚,還是黑皮膚,陽光下綻放的每一個燦爛笑容,都屬于亞運,屬于歷史,屬于永恒。
跫音猶在耳畔,仿佛剛剛離去,亞運圣火又重臨神州大地。從1990年到2010年,從北京到廣州,20年滄桑巨變,見證的是圣火,輝煌的是中國:從經(jīng)濟騰飛到成為世界重要經(jīng)濟體,從邁向“小康社會”到建設(shè)“和諧社會”,從解決就業(yè)到“體面勞動”、“有尊嚴的生活”。歷史的如椽巨筆,正筆酣墨飽、淋漓盡致地揮灑和抒寫中國氣派、中國風格、中國情懷。
金燦燦的深秋之約,不僅昭示著豐收和團結(jié),更是一個大國的慨然承諾:
辦一屆高水平、有特色的和諧亞運、綠色亞運、文明亞運——中國和廣州的錚錚誓言,擲地有聲。
風雨蒼黃五千年的華夏大地蘊藏的智慧和激情再次迸發(fā):巧婦妙為少米之炊的市場智慧,戰(zhàn)天斗地攻堅克難的頑強堅韌,萬眾參與兄弟同心的團結(jié)一致,在改革創(chuàng)新中被演繹得淋漓盡致。一個個奇跡誕生:
——在亞運史上,廣州亞運會創(chuàng)造由舉辦城市自主開發(fā)亞運市場的紀錄。盡管在國際金融危機猛烈沖擊下,國際賽事贊助普遍遭遇“寒冬”,但贊助商數(shù)量、贊助金額遠超歷屆,均創(chuàng)下歷屆亞運會市場開發(fā)數(shù)額之最。
——在亞運史上,廣州亞運城首次將七大功能區(qū)集中在一個地方,由“村”而“城”,開創(chuàng)了亞運會非比賽場館集約建設(shè)的模式。
——七大措施保證廣州“天更藍,水更清”,珠江水質(zhì)明顯好轉(zhuǎn),廣州“環(huán)保亞運”的卓有成效贏得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
言必行,行必果,諾必誠,彰顯出一個負責任、有能力的大國形象。
每一屆精彩的亞運會,都是一種永恒精神的驚艷演繹。
尋繹氤氳在歷史深處的精神之脈,照耀現(xiàn)實和未來之路,這是我們對于廣州亞運會價值的期許。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廣東這片改革開放沃土上升騰的亞運精神,將成為全亞洲乃至全世界共同的寶貴精神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