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7日電(記者 張建松)作為人類迄今在南極地區(qū)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我國南極內陸昆侖站的建設正從目前的“度夏站”向今后的“越冬站”穩(wěn)步推進。
據(jù)中國極地研究中心副主任、昆侖站首任站長李院生在此間召開的“2010中國極地科學學術年會”上介紹,昆侖站所在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點冰穹A地區(qū),海拔4000多米、冰厚3000多米,年均氣溫零下58.7攝氏度。即使在夏季,氣溫也在零下35攝氏度至零下45攝氏度,冬季測得的最低氣溫達到零下82.3攝氏度,高寒缺氧的惡劣環(huán)境非常不適合人類居住。因此,昆侖站目前還是一個“度夏站”,我國南極考察隊員每年夏季到昆侖站進行科學考察。
經(jīng)過我國第25次、26次南極考察隊員的建設,昆侖站的站區(qū)建筑、基礎設施及其周邊布設的科學觀測系統(tǒng)等,現(xiàn)在均已初具規(guī)模。站區(qū)一期工程236平方米的建筑自從2009年1月落成以來,經(jīng)過近兩年極端惡劣環(huán)境的考驗,整體情況良好,未見基礎不均勻下沉和水平位移,建筑鋼結構連接處也未見裂紋。
為今后在冰穹A地區(qū)鉆取極具科學研究價值的深冰芯,我國考察隊員已在昆侖站開辟了一個長40米、地下深3米、寬5米的深冰芯鉆探場地。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修建了一個4000米長、50米寬的昆侖機場,在中山站到昆侖站之間修建了一個600米長、50米寬的中繼機場,同時在站區(qū)儲備了60噸航煤油以及約80噸的建材、器材和生活物資。
目前,布設在昆侖站周邊的科學觀測系統(tǒng)主要有:冰穹A冰蓋運動觀測網(wǎng)、天文學觀測系統(tǒng)、地球物理學觀測系統(tǒng)、自動氣象站等。其中,冰穹A冰蓋運動觀測網(wǎng)長200公里、寬30公里,由我國第24次南極考察隊員布設;天文學觀測系統(tǒng)包括南極內陸自動天文觀測站、小望遠鏡陣、亞毫米波太赫茲望遠鏡等儀器設備;地球物理學觀測系統(tǒng)設備包括多個磁力計、天然地震臺站,目前均已獲得連續(xù)2年的觀測數(shù)據(jù)。
李院生表示,我國昆侖站的建設目標是成為一個“越冬站”,使我國南極考察隊員能以昆侖站為依托,在高寒缺氧、極端惡劣的南極內陸冰蓋最高區(qū)域,常年開展冰川學、天文學、地質學、地球物理學、大氣科學、空間物理學等領域的科學研究。
為此,我國今后將大力加強昆侖站自身保障條件建設,在站區(qū)的生活設施、通訊、發(fā)電、供暖、氧氣應急供應、醫(yī)療保障等條件能保證人類生存時,方才考慮派遣隊員越冬。同時,我國還計劃組建一支內陸車隊和飛機應急救援體系,在中山站建立車隊和飛機的伺服保障系統(tǒng),保證昆侖站的日常補給,以及越冬人員在極夜緊急撤離時具備各種生命保障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