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5月17日電(吳宇、郁震宇)世博會的理念是“理解、溝通、歡聚、合作”,這意味著世博會是超越了國家、民族、宗教界限的人類文明的盛會,是人類邁向和平與進步的階梯。
國際展覽局秘書長洛塞泰斯曾說:“世博會是一個重大的世界性活動。世界上沒有一個類似活動持續(xù)這么長時間,吸引這么多人參觀,并且展示這么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的成果,在美麗和睦中把世界各國帶到了一起,吸引了所有人的心。”
在世博會上,全世界的人們歡聚一堂。不論人們來自哪個國家,屬于哪個民族,源于何種文化或宗教,面對世博會上人類共有的智慧成果和科技進步時,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都是其中的一分子。各國人民之間長期以來追求和平與合作的夢想,正是基于這種理解與溝通。
同時,世博會融合世界各國的新技術(shù)、新理念、新文化以及新的生活方式,不僅讓千百萬觀眾大開眼界,而且產(chǎn)生了思想碰撞,促進了彼此間新一輪的學習、競爭和進步。
《國際展覽公約》第一章第一條就明確指出:“世博會是一種展示活動,無論名稱如何,其宗旨在于教育大眾。它可以展示人類所掌握的滿足文明需要的手段,展示人類在某一個或多個領(lǐng)域經(jīng)過奮斗所取得的進步,或展望未來的前景?!?/p>
說到“歡聚”,不能不說到世博會上除展示、論壇以外的各類演藝活動。演藝活動不僅讓世博會擺脫“枯燥”、遠離“說教”,讓世博會變得既充滿“理性”也不乏“感性”,而且以一場文化“盛宴”的形式,促進了不同國別人們之間的交流、溝通,增進了情感和友誼。
世博會的主要活動類型包括官方正式慶典活動,如開閉幕式、各個國家的國家館日、國際組織館日、主辦國的地方日活動等;此外還有極具多元色彩的文藝匯演、文化巡游等,各國代表性的文化精萃以及原汁原味的民間藝術(shù)都可以在世博會各類舞臺上大顯身手。某種程度上,世博會因各類活動的舉辦,變成了全世界人民的共同節(jié)日,變成了一個最大規(guī)模的“嘉年華”。
世博會:見證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驛站
新華社上海5月17日電(吳宇 丁利民)150多年來,世博會推陳出新、魅力不減。究其原因,在于每一屆世博會都以文明成果的最新展示,勾勒出人類自工業(yè)革命以來的發(fā)展歷程和進步足跡,映射出人類對自身、對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思考和探索,稱得上是見證近代以來人類文明發(fā)展的驛站。
早期的世博會,較多強調(diào)“進步”的理念,包括工業(yè)、藝術(shù)和展館建筑領(lǐng)域的進步。1851年倫敦世博會,全稱是“萬國工業(yè)產(chǎn)品博覽會”,展出了大功率蒸汽機、火車頭、起重機、水力印刷機、紡織機械等10萬余件展品,而這一屆世博會展館的建筑面積達9.2萬平方米,以鑄鐵和玻璃為主要建材,晶瑩剔透的效果引起轟動,被稱為“水晶宮”。
1853年紐約世博會,展出的電梯令觀眾驚訝不已;1855年巴黎世博會,首次展出了混凝土、鋁制品和橡膠;1873年維也納世博會,展出了電動馬達;1889年巴黎世博會,人們?yōu)榱笋雎爯鄣仙l(fā)明的留聲機傳出的音響,需要排隊長達兩三個小時;1893年芝加哥世博會,電的發(fā)明和應用讓人大開眼界……
可以說,工業(yè)革命催生了世博會,世博會又引導了工業(yè)革命的潮流。舉辦世博會初衷就是展示各個國家工業(yè)革命的成果,進而很快成為各參展國、尤其是主辦國競技國力的舞臺。
經(jīng)歷了第一、二次世界大戰(zhàn),人類從科學崇拜轉(zhuǎn)向科學反思。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以“總結(jié)更為人性的世界,科學文明和人道主義”為主題,這一屆世博會的標志性建筑原子塔,反映了全人類關(guān)注安全以及和平應用原子能的愿望。1964年紐約世博會的主題是“通過理解走向和平”,延續(xù)了“對進步的反思”的主題。1970年大阪世博會以“人類的進步與和諧”為主題,強調(diào)針對工業(yè)化的負面社會影響,與其后的一些世博會共同發(fā)出一個聲音,即人類應該更加關(guān)注技術(shù)進步、人生幸福和保護自然環(huán)境三重目標的協(xié)調(diào)與平衡。
20世紀90年代以后,“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世博會也進入了一個演繹人類新的文明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