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農科院的科研人員正在檢查培育新品種的情況(2008年12月15日攝)。隨著《吉林省增產百億斤商品糧能力建設總體規(guī)劃》在國務院會議通過,吉林省加大農業(yè)基礎設施投入力度,建設了哈達山水利樞紐工程、引嫩(江)入白(城)和大安灌區(qū)工程,又適逢氣候條件有利,2008年全省糧食總產達到285億公斤,突破歷史最高水平。在豐收的背后科技力量的支撐功不可沒,吉林省農業(yè)科研機構加強“糧食豐產科技工程”等高效實用技術的集成研究與示范,加大重大農業(yè)應用技術的推廣,并以“專家小分隊”“科技特派員”和“科技巡回報告團”等形式,利用“網(wǎng)上農博會”等網(wǎng)上交流平臺向農民傳授最新的科技信息。同時,有關機構開通12316農業(yè)專家熱線,接聽解答農民提出的科技種糧方面的問題,加大了對測土配方施肥、生物防螟、農田統(tǒng)一滅鼠和等離子種子處理、機械化玉米寬窄行耕作技術等重大農業(yè)技術的推廣力度。這一切措施為吉林省的糧食增收提供了強大的科技保障。新華社記者 邵守志 攝

這是吉林省農科院培育的水稻新品種(2008年9月11日攝)新華社發(fā)

一位專家正在測量大豆的長勢。(2008年9月23日攝)。新華社發(fā)

在2008年8月舉行的吉林第四屆網(wǎng)上農博會,為農民在網(wǎng)上提供各種科技信息(2008年8月25日攝)。新華社記者 邵守志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