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特大一级大片_藏经阁试看120秒_黄色片A级免费看_操人视频在线

  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央行金融研究所:震災不改宏觀經濟運行基本態(tài)勢
中央政府門戶網站 www.afdelivr.top   2008年06月03日   來源:新華社

震災不改經濟運行趨勢 宏觀調控政策仍須穩(wěn)定
——央行金融研究所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談地震對經濟影響

    新華社北京6月2日電(記者張旭東、安蓓、姚均芳)今年以來,中國經濟面臨著國內外諸多挑戰(zhàn)。而近期發(fā)生的汶川大地震,在給災區(qū)人民生命財產造成重大損失的同時,又給中國經濟發(fā)展帶來了新的不確定因素。

    在此背景下,如何客觀評估當前宏觀經濟形勢,是合理把握未來一個時期宏觀調控力度的關鍵。就地震后的中國經濟走勢,中國人民銀行金融研究所宏觀經濟分析小組近日接受了新華社記者的專訪。

    震災不改宏觀經濟運行基本態(tài)勢

    記者:在年初遭遇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之后,汶川大地震是否會給中國經濟造成大的沖擊,其負面影響有多大?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對我國整體工業(yè)生產影響較小,對農產品供應的沖擊相對有限,預計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態(tài)勢。地震給震區(qū)經濟造成重大損失。但從日本1995年阪神地震等歷史經驗看,災害對一個國家的整體工業(yè)產出和GDP的負面影響比較短暫。此外,災后重建都推高了投資需求,但對消費需求和物價影響并不明顯。

    相比而言,此次震災預計對我國經濟影響最大的兩個方面是:災后重建會推高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并增加短期通脹壓力。此次地震對災區(qū)工業(yè)、農業(yè)產生的破壞,以及受災群眾對食品和日用品的需求,無疑也會對當前物價上漲產生新的壓力。但從日本地震等經驗看,地震對CPI的影響只是短期的,對長期CPI影響并不顯著。值得注意的是,災后大量基礎設施重建,必然會增加未來一段時期內對水泥、鋼鐵以及銅、鋁、鋅等基本金屬和建材的需求,對上游生產價格的沖擊不容忽視。

    當前宏觀經濟整體由“熱”趨“穩(wěn)”

    記者:如何評價當前中國經濟運行態(tài)勢?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地震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當期經濟運行的不確定性,但總體上這種影響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不會改變宏觀經濟運行的基本面。從當前宏觀經濟的總體運行態(tài)勢看,受國內外經濟運行中一系列不確定因素影響,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沒有出現市場擔憂的大幅下滑。

    今年以來,我國宏觀經濟內外環(huán)境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一方面,美國次貸危機引發(fā)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我國出口面臨較大的下行風險;另一方面,從緊的宏觀調控政策和成本上升壓力使國內投資增速逐步回落,先后爆發(fā)的自然災害也給經濟運行帶來一定負面影響。這些變化使我國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的風險有所減緩。從國家統(tǒng)計局公布的最新宏觀經濟景氣指數看,我國宏觀經濟預警指數在2007年9月至12月亮起趨熱的“黃燈”后,從今年初開始,連續(xù)亮起“綠燈”,顯示當前宏觀經濟運行處于穩(wěn)定區(qū)間。從實際經濟運行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10.6%,同比回落1.1個百分點,工業(yè)生產也有所回落。但就總體而言,目前經濟增長速度與2003年以來本輪上升周期的平均水平大體相當,并未出現急劇下滑。

    記者:“出口、投資、消費”是拉動經濟的“三駕馬車”,這次地震給這三個方面帶來了哪些影響?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從出口來看,出口需求雖繼續(xù)放緩,但不應夸大其負面影響。受外需放緩和國內制造業(yè)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繼續(xù)放緩,由此導致對外貿易順差增速明顯下降。今年前4個月累計貿易順差580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53億美元。對于有觀點認為外部需求急劇下降會給我國經濟帶來“硬著陸”的風險,主張放松緊縮政策,我們認為,對出口需求下降的影響需要客觀分析,不宜過分夸大。

    首先,在未來一段時期內,我國出口不會出現急劇下滑。盡管近年來我國勞動力成本有所上升,但勞動生產率上升更快,出口特別是加工貿易競爭力仍然較強;近年來我國出口需求已經多元化,歐盟取代美國成為第一大出口伙伴,對新興經濟體出口也增長較快;美歐經濟仍表現出一定韌性,出現大幅衰退的可能性變小。其次,短期內出口下降有利于優(yōu)化我國出口結構,增強競爭力進而促進發(fā)展方式轉變。

    從投資來看,投資需求近期雖有回落,但后期反彈壓力較大。一是由于我國尚處于工業(yè)化、城市化加速階段,京滬高鐵等一系列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開工仍將拉動投資增長;二是目前投資回報空間仍然較大;三是災后重建會推動固定資產投資高速增長;四是地方政府換屆基本完成,投資沖動仍然較強。總體來看,未來投資仍有較大反彈的風險,對投資仍應堅持總量控制,有保有壓。

    從消費角度看,今年消費需求仍將保持較快增長,經濟增長的內生動力會進一步增強。我國居民收入仍將較快增長,財政支出進一步向民生領域傾斜。人口結構變化和城鎮(zhèn)化水平提高有利于促進消費增長。農產品漲價對農民增收的促進作用較大,有利于農村市場的繁榮;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的舉辦以及地震災害重建等都將拉動消費需求的增長。當前關鍵是要積極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結構、促進消費結構升級,全方位擴大國內消費。如果處理得好,我國有可能由此步入以國內消費增長為主要動力的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這正是我國多年來宏觀調控所期盼的結果。

    通脹壓力仍是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

    記者:地震對當前物價形成了多大壓力?如何看待當前的防通脹任務?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剛才提到,地震后會增加短期通脹壓力。就總體而言,目前宏觀經濟運行的最大風險,仍然是物價全面上漲的壓力。

    今年物價上漲壓力繼續(xù)存在。前4個月居民消費價格上漲8.2%,是1996年以來的新高;工業(yè)品出廠價格和原材料、燃料、動力購進價格分別上漲7.2%和10.3%,比上年同期提高4.3個和6.3個百分點,向下游傳導的壓力加大。

    本次物價上漲具有深刻經濟背景,是全球經濟擴張和流動性過剩背景下初級產品價格大幅上漲、外部通脹壓力傳導的結果;是國內資源價格和勞動力成本低估壓力的釋放;是國內經濟一系列結構失衡等深層次矛盾的反映。

    從未來趨勢看,影響物價上漲的部分深層次因素依然存在,全年物價上漲壓力仍然較大。

    一是成本推動壓力仍然較大。國際初級商品價格仍可能繼續(xù)上漲,原油價格已基本站上130美元的新臺階。從國內環(huán)境看,未來成品油價格和電價上調的壓力進一步加大。

    二是糧價上漲壓力仍然存在。在工業(yè)化、城鎮(zhèn)化加速推進背景下,糧食供求緊平衡狀態(tài)將長期存在。而國際糧價的快速上漲,也強化了國內糧價上漲壓力。

    三是貨幣信貸反彈壓力仍不容忽視。今年前4個月盡管貿易順差減少,但外匯儲備及相應的人民幣占款同比仍然多增,境外流動性輸入對基礎貨幣擴張的壓力仍然較大。國內信貸需求仍然旺盛。災后重建也會進一步增大信貸資金的需求。

    保持總量政策穩(wěn)定,加大結構調整力度

    記者:對當前宏觀政策有什么具體建議?

    央行經濟分析小組:未來一個時期物價上漲的壓力仍然不可忽視,要高度關注震后中國經濟運行態(tài)勢,既要做好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各項工作,也要落實好宏觀調控舉措,防止物價全面上漲和投資增長過快。

    第一,靈活運用多種貨幣政策工具,在全力支持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同時,繼續(xù)實施從緊貨幣政策,加強流動性管理。在前期采取的措施基礎上,下一步央行仍將加大對災后重建的金融支持,配合財政政策增加對三農、環(huán)境保護、中小企業(yè)、服務業(yè)等方面的資金投入。同時作為總量調控工具的貨幣政策,當前仍要立足于防止貨幣信貸過快增長,從而為防止全面通脹提供一個偏緊的總需求約束環(huán)境,促進物價穩(wěn)定。

    第二,進一步發(fā)揮財政政策的作用,加大支持災后重建,加快結構調整步伐。預計后續(xù)資金投入會進一步增加,財政政策的發(fā)揮可以考慮運用多種方式,如核銷部分受災企業(yè)的欠稅和呆壞賬、通過設立特別基金和發(fā)行專項債券增加災后重建的資金投入等。另外,考慮到災后重建可能影響正常的市場化回報,應對捐贈和援建企業(yè)實行相應的減稅政策或提供一定的財政補貼。行政費用開支仍有相當的壓縮空間,應抓住災后重建的契機,進一步加大財政對民生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加快財政支出結構調整,促進整個經濟結構的優(yōu)化。

    第三,加快制定推進資源價格改革的相關配套政策,抑制結構性物價上漲。從中長期看,應不失時機地推進資源價格改革,從根本上解決增長方式粗放和資源消耗過大所帶來的價格上漲壓力。

    第四,從擴大消費出發(fā),應進一步加大公共支出和社保體系的建設力度,以增強國民經濟的協(xié)調增長能力。今年無論是雪災還是震災,都凸現了我國在公共醫(yī)療衛(wèi)生、政策性保險等領域存在不足,未來仍需完善制度和加大資金投入,促進消費持續(xù)增長。

    地震不會改變國民經濟總體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基本態(tài)勢

    國家統(tǒng)計局有關負責人在分析汶川大地震對我國國民經濟的影響時說,地震對災區(qū)經濟確實產生了嚴重的影響,但由于受災地區(qū)經濟總量占全國的比重都比較小,因此,地震不會改變國民經濟總體上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

    這位負責人分析,汶川大地震不僅給災區(qū)人民生命和財產造成了巨大損失,而且對災區(qū)經濟也產生了較為嚴重的影響。但也要看到,因受災地區(qū)經濟總量如國內生產總值、投資和消費等占全國的比重都比較小,不會改變整個國民經濟總體上仍將會延續(xù)平穩(wěn)較快發(fā)展的基本態(tài)勢。

    李榮融:地震損失較嚴重但經濟增長態(tài)勢不會改變

    [二十一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您前一段時間說過,央企要做好過冬的準備,雪災過后地震對中國經濟是雪上加霜,今年還要完成原來預定的目標是不是有難度?災后重建是否會考慮與央企的整體布局聯系在一起,因為現在二重和東方電氣受損比較嚴重,是不是考慮跟其他央企合并,在布局上做的更好一些?謝謝。

    [李榮融]應該說中央企業(yè)今年目標的制定考慮的是比較周到的,提出的目標也是比較可行的。今年一季度運行的情況也表明年初所確定的目標是適當的,今年除了石油石化的利潤有下降,電力行業(yè)有虧損,其他行業(yè)的利潤增長了36%。

    從宏觀經濟數據看到宏觀調控效果和經濟前進步伐

    新華社北京4月30日電(記者周英峰、朱立毅)近日,一組來自權威部門的統(tǒng)計數據,讓人們看到了宏觀調控的效果和中國經濟穩(wěn)健有力的前進步伐。

    GDP同比增長10.6%

    統(tǒng)計顯示,按可比價格計算,我國一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同比增長10.6%,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1.1個百分點,是2006年二季度以來增長率單季最低水平。防止經濟增長由偏快轉為過熱,是今年宏觀調控的首要任務之一。一季度經濟增速放緩,符合宏觀調控的預期。當前,需要科學把握宏觀調控的節(jié)奏、重點和力度,既防止經濟增速回落過猛,也防止經濟增速出現反彈。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zhí)法監(jiān)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guī) 央企在線 新聞發(fā)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