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寧5月30日電(記者李嘉)在過去5年時間里,廣西以“整村推進”和“連片開發(fā)、綜合治理”為主要扶貧開發(fā)方式,使4060個貧困村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幅度連年高于全區(qū)水平,農村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從150萬人下降到76萬人、低收入貧困人口由650萬人下降到283萬人。
這是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副主席孫瑜在30日舉行的“全國第一期貧困地區(qū)構建和諧社會專題研究班”上透露的。
廣西的貧困村大部分集中分布在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社會發(fā)展落后的大石山區(qū),區(qū)域內農民人均收入低、貧困人口多、貧困程度深。廣西扶貧辦的最新統計數據顯示,廣西裸露石灰?guī)r面積占全區(qū)總面積的38%,全區(qū)49個貧困縣中有44個地處大石山區(qū),而石山面積超過38%的縣達到28個。
“山高石光垅溝壑深,缺土少水難生存;紅薯玉米喂養(yǎng)人,十家農戶九家困”,每每回憶往事就喜歡用山歌表述的廣西河池市巴馬瑤族自治縣練鄉(xiāng)村村民黃猛這樣吟唱。
“以前扶貧開發(fā)立足于解決溫飽問題,一個點一個點地解決貧困問題是非常有效的。現在扶貧工作進入了縮小貧富差距的新階段,不改善整個大環(huán)境以打通貧困地區(qū)與外界的聯系,點的發(fā)展必然會后勁不足,‘整村推進’的效率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廣西扶貧辦主任胡德才說,廣西集中力量、集中時間、集中資金開展特困區(qū)域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zhàn),以面為“主攻點”,以點為“落腳點”,大大提高了扶貧開發(fā)工作的效率。
記者在采訪中獲悉,2001年到2002年,廣西投入21億多元資金開展邊境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zhàn),使貧困的邊民們從中越邊境日漸活躍的互市貿易中嘗到了“甜頭”。
事實上,廣西實施“連片開發(fā)”扶貧模式已經成為解決貧困群眾民生問題的一劑“良方妙藥”。國務院扶貧開發(fā)領導小組的調查結果顯示,到2006年底,在東蘭、巴馬、鳳山三縣開展的基礎設施建設大會戰(zhàn)使這個區(qū)域的未解決溫飽貧困人口和低收入貧困人口比2002年下降了9萬多人;結束了這三個縣無二級公路的歷史,通四級砂路以上等級公路的村莊從2002年的72個增加到292個;三個縣的農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800元、1759元、1815元,分別比2002年增長55%、37%和73%。
黃猛用山歌表達了廣西實施扶貧開發(fā)新模式給家鄉(xiāng)帶來的深刻變化:“深山老嶺苦巴巴,扶貧催開幸福花;修路引水通電話,看病讀書有辦法;瑤家兒女盼致富,‘連片開發(fā)’人人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