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3月24日電(記者 蘇萬明)山東省氣象局局長王建國日前表示,人工增雨作業(yè)可提高降雨量10%-25%,山東20年間通過人工增雨已經(jīng)增加降水252億立方米,相當(dāng)于建造了一座“空中水庫”。
山東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高級工程師王慶介紹,目前,自然降雨過程對空中水汽的利用不足5%。也就是說,在一次自然降雨過程中,有95%的空中水汽白白地被風(fēng)刮走,無法形成雨降到地面。人工增雨就是在適宜的天氣條件下,通過向云層中播撒人工冰核,促使云中水汽向雨滴轉(zhuǎn)化,達到增雨的目的。目前,人工增雨主要采用飛機、高炮、火箭發(fā)射裝置將碘化銀送入云中,每克碘化銀可以形成100億個以上的人工冰核。
王建國說,按目前的技術(shù)手段,人工增雨作業(yè)可提高降雨量10%-25%。也就是說,如果一次自然降雨雨量為10毫米,那么,通過人工增雨作業(yè),最終可以使降雨量達到11-12.5毫米。
王建國說,1987年至2006年間,山東省通過人工增雨增加降水252億多立方米,這為緩解水資源短缺、增雨抗旱、防雹減災(zāi)等做出了積極貢獻。
同時,人工增雨作業(yè)費用較低。山東省人工影響天氣辦公室副主任趙建說,一次飛機作業(yè)3小時,只需花費3萬元左右;1989年至2006年間,山東飛機人工增雨作業(yè)累計飛行765小時,共增加降水158億立方米,投入產(chǎn)出比非常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