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濟南5月31日電(記者王汝堂)31日,地處黃河最下游的山東利津水文站出現1100立方米每秒的流量,這是黃河水資源實行統(tǒng)一調度以來入海口地區(qū)同期出現的最大流量。河務專家認為,黃河入海流量加大,對河口地區(qū)生態(tài)恢復有積極意義。
據山東黃河河務局水調處負責人介紹,5月底6月初,黃河下游來水普遍較小,尤其是近幾年,為沖刷淤積的河道,河務部門連續(xù)進行調水調沙試驗,每到這一時期,小浪底水庫就要積蓄水量,下泄流量較小,而此時黃河下游汛期尚未到來,干旱少雨,往年入??诮洺V挥校保埃岸嗔⒎矫酌棵氲牧髁?,去年5月31日,黃河入??谔幍牧髁恐挥校保担傲⒎矫酌棵?。
據河務部門介紹,有兩大因素造成了目前黃河入??诘摹按笏保阂环矫妫壳包S河干流五大水庫蓄水量大,水量充足,是1996年以來蓄水最多的一年,小浪底水庫有較充足的水量可以下泄,從2月下旬起持續(xù)保持1000立方米每秒的下泄流量;另一方面,山東沿黃各地最近降雨充足,不少地方停止引用黃河水,春灌高峰時引黃供水達700立方米每秒,最近一個時期不足100立方米每秒,31日只有50立方米每秒,所以,絕大部分黃河水得以奔騰入海。
河務專家介紹說,黃河入海流量的加大,為河口附近海域帶來了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魚類種群及數量增加。
1999年,水利部門開始對黃河水資源實行統(tǒng)一調度。(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