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9日上午,“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在東營正式啟動。該工程為2013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科技部和中科院牽頭組織實施,中科院、山東省、河北省、天津市、遼寧省等共同參與實施,目標是到2020年在環(huán)渤海中低產區(qū)實現糧食增產100億斤。
據科技部農村司副司長郭志偉介紹,目前環(huán)渤海地區(qū)有4000多萬畝的中低產田和1000多萬畝的鹽堿荒地,糧食增產潛力巨大。在“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中,山東省承擔了環(huán)渤海山東增糧技術集成與示范工作。根據規(guī)劃,山東省將在東營、濱州、德州建立10個5000畝以上的糧食增產核心示范區(qū),3個5000畝以上的鹽堿荒地種植棉花核心示范區(qū),5至10個鹽堿地水鹽動態(tài)觀測點(站)。通過“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要達到每畝糧食單產提高100至150公斤;集成不同程度鹽堿地改良利用和糧、棉增產栽培技術體系5至7套,在山東環(huán)渤海地區(qū)30個縣(市、區(qū))推廣應用1500萬畝糧田、棉田改糧田100萬畝、整治鹽堿地20萬畝,糧食增產30億斤。
為推進“渤海糧倉”山東項目區(qū)建設,山東省已經設立了1000萬元的專項資金,用于黃河三角洲鹽堿地綜合治理及糧棉增產技術集成示范項目,重點開展中輕度鹽堿地地力提升、棉田改糧田增產增效工程示范和糧食規(guī)模種植高產高效現代農業(yè)示范。在科技示范方面,山東省已經從河北引進耐鹽抗旱小麥良種30余萬斤,并選擇省內的濟麥22、青農6號等優(yōu)質麥種進行了種植示范。
據了解,“渤海糧倉”科技示范工程已經在省內濱州市等地進行了前期試驗。在濱州市無棣縣水灣鎮(zhèn)進行的棉花改種小麥40畝試驗達到了畝產650斤,接近無棣縣普通糧田產量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