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六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采取了積極措施加大政府對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鼓勵外資和民營資本對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項目投資,我國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得到進一步加強,為未來經濟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大大改善了人民生活環(huán)境和城鄉(xiāng)面貌。
一、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投入快速增長
2003年到2006年的四年間,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建設固定資產投資總額120271億元,是1978年到2002年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基本建設投資的近兩倍;四年年均增長26.1%,比同期國民經濟年均增長速度高15.7個百分點。2006年,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施工投資項目102870個,比2002年增加25753個,增長33.4%;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136140億元,增長1.2倍。
黨的十六大以來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億元)

2006年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情況

2006年,中西部地區(qū)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施工項目68678個,占全國的66.8%,比2002年提高6.4個百分點;施工項目計劃總投資69056億元,占50.7%,比2002年提高8個百分點;完成投資21178億元,占53.0%,比2002年提高5.5個百分點。2003至2006年,中西部地區(qū)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完成投資61709億元,年均增長29.6%,比全國快3.5個百分點。
中央加大對中西部地區(qū)投入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從投資資金來源看,中西部地區(qū)四年的國家預算內資金為5573億元,占全國的62.6%,比2002年提高6.1個百分點。國家資金的注入,不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中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缺乏的矛盾,也起到了示范作用,帶動了其他資金對中西部地區(qū)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的投入,使這些地區(qū)投資建成了一大批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項目,如青藏鐵路,渝懷線鐵路,甘肅寶天高速公路,陜西黃延高速公路,貴州黔西電廠,陜西寶雞退耕還林、天然林保護工程,內蒙古錫盟農牧業(yè)基礎設施建設工程等等。這些項目的建成投產,將極大改善中西部地區(qū)基礎設施建設落后的面貌,為提高中西部地區(qū)人民的生活水平,縮小與東部地區(qū)的差距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二、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建設項目竣工投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003-2006年的四年中,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累計建成投產項目212461個,年均53115個,比2002年多8006個;累計新增固定資產69711億元,年均增長17.9%。
2003-2006年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投產項目個數和新增固定資產

通過四年的大規(guī)模建設,先后建成了大批關系國計民生的項目。其中百億元以上項目包括石油、鋼鐵、電力、鐵路、地鐵、港口、機場等多個行業(yè)建設工程。如西電東送工程截止2006年底已累計完成輸送能力3420萬千瓦,其中南通道完成六條交流、三條直流500千伏輸電線路,總輸送能力超過1200萬千瓦;中通道完成三條華中送華東的±500千伏直流輸電線路,以及陽城送江蘇的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總輸送能力1020萬千瓦;北通道完成13條500千伏交流輸電線路,總輸送能力1200萬千瓦。
這些基礎設施和基礎產業(yè)項目的竣工投產和生產能力的建成使用,使我國電力等能源工業(yè)緊張狀況得到緩解,極大地改善了交通等基礎設施條件,為促進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發(fā)揮了重要的積極作用,同時為下一步我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三、新增了大批基礎產業(yè)和基礎設施能力,國民經濟基礎進一步加強
2003年以來,通過大規(guī)模的投資建設,曾經是國民經濟“瓶頸”的基礎產業(yè)生產能力和基礎設施服務水平有了大幅度提高,城鄉(xiāng)面貌極大改善,經濟發(fā)展的基礎和環(huán)境得到進一步改善,經濟發(fā)展?jié)摿Σ粩嘣鰪姟?/p>
(一)大規(guī)模的農田水利建設確保了農業(yè)高產穩(wěn)產,連年豐收
2003年到2006年,水庫總庫容增加247億立方米;堤防長度增加7千公里,堤坊保護面積增加262萬公頃;建設灌區(qū)203處,灌區(qū)有效灌溉面積新增299萬公頃,節(jié)水灌溉面積新增380萬公頃。2006年,全國糧食產量達到49748萬噸,比2002年增產8.8%;棉花675萬噸,增產37.2%;油料3059萬噸,增產5.6%;糖料11032萬噸,增產7.2%。
(二)能源工業(yè)的生產能力極大提高,國民經濟發(fā)展的基礎保障作用顯著增強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原煤開采能力63908萬噸/年,天然原油開采8174萬噸/年,天然氣開采373億立方米/年,新增發(fā)電機組容量2.5億千瓦。2006年,全國原煤產量達到23.73億噸,原油產量1.85億噸,發(fā)電量28657億千瓦小時,分別比2002年增長72.0%、10.6%和73.3%。
(三)已形成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管道組成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
2003年至2006年,累計新建鐵路投產里程5273公里。鐵路營業(yè)里程由2002年的7.19萬公里增至2006年的7.71萬公里,增長7.2%。
2003年至2006年,新建公路217811公里,改建公路406590公里。公路里程由2002年的177萬公里增至2006年的346萬公里,增長13.0%(2006年含農村公路,增長速度按可比口徑計算),其中高速公路由2.51萬公里增至4.53萬公里,增長80.5%,公路等級明顯提高,路況明顯改善。
民用航空是我國發(fā)展較快的運輸方式,到2006年底,民用航空運輸線路長度為211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了29.1%。
2003年至2006年,新(擴)建港口碼頭吞吐能力66209萬噸/年。內河航道通航里程由2002年的12.16萬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12.34萬公里。
管道運輸里程由2002年的2.98萬公里增加到2006年的4.82萬公里,增長了61.7%。
(四)建成了覆蓋全國、通達世界、技術先進、業(yè)務全面的國家信息通信基礎網絡,以及業(yè)務種類齊全、網點分布廣泛的公用郵政網絡
目前我國的網絡規(guī)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fā)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茅。從2002年到2006年,固定電話用戶由21422萬戶增加到36779萬戶,增長71.7%;移動電話用戶由20601萬戶增加到46106萬戶,增長1.2倍;互聯網上網人數由5910萬人增加到13700萬人,增長1.3倍;全國局用電話交換機容量由2.87億門升至5.03億門,增長75.5%;電話普及率從33.6部/百人上升到63.4部/百人。
從2002年到2006年,全國郵政業(yè)務總量從5696億元增加到15326億元,增長1.7倍;已通郵的行政村比重從97.8%上升至99.4%。
(五)城市公共交通、綠化、污水處理、供水供氣等設施條件明顯改善
2003年至2006年,城市道路擴建長度41326公里,擴建面積276993萬平方米,城市公共交通車輛購置86389輛。2006年,全國城市公共交通運營車31.6萬輛,比2002年增長28.5%;每萬人擁有公共交通車輛9.1標臺,比2002年增長35.8%;城市道路24.1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26.2%;城市道路面積41.1億平方米,比2002年增長48.4%;城市人均道路面積11平方米,比2002年增長39.2%;城市園林綠地面積132.1萬公頃,比2002年增長23.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8.3平方米,比2002年增長53.7%。
2003年至2006年,共新增城市排水管道鋪設長度148345公里,城市污水處理能力4817萬噸/日。
2006年,城市供水總量541億噸,比2002年增長15.9%;用水普及率達到86.7%,比2002年提高8.8個百分點;城市供氣管道長度18.9萬公里,比2002年增長65.8%;用氣普及率達到79.1%,比2002年提高11.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