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氣候變化風險推動災害風險管理——解讀IPCC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 3月31日,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簡稱IPCC)正式發(fā)布第五次評估第二工作組報告《氣候變化2014: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這份報告基于大量的最新科學研究成果,以氣候風險管理為切入點,系統(tǒng)地評估了氣候變化對全球和區(qū)域水資源、生態(tài)系統(tǒng)、糧食生產和人類健康等自然系統(tǒng)和人類社會的影響,分析了未來氣候變化的可能影響和風險,進而從風險管理的角度出發(fā),強調了通過適應和減緩氣候變化,推動建立具有恢復力的可持續(xù)發(fā)展社會的重要性。 氣候變化風險因素:從單一到多元 “風險”一詞起源于金融和保險行業(yè),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現在主要是指未來產生影響的不確定性。2001年,IPCC發(fā)表的第三次評估報告(TAR)《氣候變化2001:影響、適應和脆弱性》,首次提出并評估了不同升溫情況下,氣候變化“五個關切理由(綜合影響指標)”的風險水平。而在第四次評估報告《氣候變化2007:影響、適應和脆弱性》中,氣候變化風險的討論僅僅建立在評估關鍵脆弱性的概念框架。前兩次報告重點評估的是對致災因子的風險管理。而在本次報告中,則引入了“暴露度”“脆弱性”等概念,科學家認為災害風險是對災害本身(即致災因子)、脆弱性和暴露度共同疊加并綜合考慮的。 對此,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第二工作組報告主要作者、國家氣候中心研究員姜彤舉例對此進行說明:“譬如在氣候變暖的背景下,我們認為高溫的出現頻率會有所增加,即災害致災因子的頻率增加。但是,如果高溫發(fā)生在人跡罕至的沙漠,即人類和人類生產活動暴露度較低的地區(qū),則不會對人類社會產生風險;如果高溫發(fā)生在經濟不發(fā)達且缺少防御設施、老人小孩等高溫熱浪脆弱人群較多的地區(qū),由于脆弱性大,則會帶來極大的風險。因此,在評估氣候變化帶來的風險時,我們不僅要考慮災害發(fā)生的頻率和強度,而且對于‘暴露度’和‘脆弱性’等實際承受災害影響的人類社會,同樣需要重視?!?/p> “風險不僅來自于氣候變化本身,同時也來自于人類社會發(fā)展和治理過程。人類社會需要考慮未來各種氣候變化風險,并通過適應和減緩措施,減少氣候變化的影響并進行風險管理?!苯f,“災害風險管理和適應氣候變化的重點是減少脆弱性和暴露度,降低災害風險,并提高對各種潛在極端事件不利影響的恢復能力,促進社會和經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p> 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早行動,降風險 據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介紹,本世紀以來,我國高溫、強降水、干旱、臺風、低溫等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出現新特征,對農業(yè)生產、城市運行、人體健康、能源調度以及環(huán)境保護均構成威脅。據統(tǒng)計,2000年至2013年我國因氣象災害造成的經濟損失明顯增加,平均每年達2500多億元,其中2010年超過5000億元。預計到本世紀末,我國仍將保持升溫態(tài)勢,我國糧食、水資源、生態(tài)、能源等方面的安全保障將面臨巨大風險。面對全球變暖帶來的新形勢、新挑戰(zhàn),我們必須要自覺行動,贏得主動權,才能減少全球氣候變暖引發(fā)的極端氣候災害對生產生活帶來的影響。 據資料顯示,我國每年由于氣象災害所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約占當年全國GDP總量的1%至3%。根據相關統(tǒng)計,如果按氣象災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大約為直接損失的3倍計算,也就是說,我國每年因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幾乎抵消了全國GDP的年度增長量。而且,我國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占GDP的比例也相對偏高。據了解,美國氣象災害造成損失占GDP僅為0.2%至0.3%,僅為我國的十分之一左右,這說明我國在氣候變化風險管理方面還有較大的發(fā)展空間。 “對氣象部門來講,適應氣候變化的工作關鍵是對極端氣候及其影響的適應,而適應的方式則是通過風險管理來入手。”姜彤認為。 在IPCC第五次評估報告對氣候變暖的事實和趨勢進一步確認的背景下,面對未來氣候變化風險進一步加大的可能性,姜彤認為應當盡快盡早地實施應對氣候變化措施,越晚則越被動。 我國氣象災害風險管理:已啟動,在路上 由天氣氣候的要素預報,向災害風險預警轉變;由應急管理向風險管理轉變。這是中國氣象局在風險管理方面的發(fā)展思路。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將氣象災害風險評估與預警服務作為公共氣象服務業(yè)務的重要工作,逐步建立了集氣象災害風險普查、風險識別、風險預警和風險評估于一體的氣象災害風險預警業(yè)務體系。 2009年開始,中國氣象局開始設置基于災害影響的早期預警試點;今年開始了設立基于災害風險的早期預警試點,并根據不同風險級別分區(qū)域和流域開展預警服務。 2012年以來,氣象部門通過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和氣象災害風險數據庫建設,基本掌握了全國氣象災害風險的分布情況,并在此基礎上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評估和風險區(qū)劃。 此后,“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地質災害氣象風險預警服務平臺”等災害預警業(yè)務系統(tǒng)相繼建設完成。目前,國家、省、市、縣都相應開展了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實時業(yè)務。省、市、縣級氣象部門制作、訂正、發(fā)布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客觀產品,并通過預警信號、服務材料、預警短信等多種方式發(fā)布產品。據統(tǒng)計,2013年全國發(fā)生暴雨誘發(fā)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和地質災害共計3103次,全國因災共計轉移608.9萬人次,有效減少了人員傷亡和損失。 另外,國土資源部和中國氣象局合作開展氣象災害風險預警實時業(yè)務。2003年以來,全國共成功預報地質災害6210起,避免35萬人傷亡,減免經濟損失近千億元。 在預警信息傳播方面,中國氣象局建立了國家突發(fā)事件預警信息發(fā)布系統(tǒng)和多部門預警信息共享機制,完善了預警信息快速發(fā)布機制,實現國家、省、市、縣突發(fā)事件預警信息的采集、共享和快速發(fā)布。 “氣象等有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做了大量努力,開展了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及重大災害的監(jiān)測與預測、氣象災害風險普查以及基于分災種的風險區(qū)劃等工作,并取得了積極成效?!编崌獗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