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彎彎的山路,帶著泥土的芬芳,一串串腳印“印”在桂西北少數民族群眾的農家里,也“印”在農民群眾的心坎上。連日來,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書記郭聲琨先后深入都安瑤族自治縣、環(huán)江毛南族自治縣等少數民族村寨,與當地群眾共商發(fā)展大計。
廣西農村貧困人口為1012萬人,占農村戶籍人口的23.9%。“廣西貧困人口多、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現實仍未根本改變。廣西要在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小康,重點在農村,難點也在農村。我們必須高度重視抓好農村工作,特別是扶貧攻堅工作。”自治區(qū)主席馬飚表示。
為促進農村發(fā)展,從2007年起,廣西連續(xù)5年共選派15萬多名干部擔任新農村建設指導員,進村入戶服務群眾。今年除繼續(xù)派出3萬多名干部外,還增派3000名優(yōu)秀干部擔任貧困村“第一書記”。3萬多名新農村建設指導員共組成112個工作隊,每縣一隊,每鄉(xiāng)一組,全區(qū)14353個建制村每村都有2名干部駐村幫扶。
統計數字顯示,廣西各級指導員5年間共為所駐村引進項目1.2萬多個,引進項目資金15億多元,引進發(fā)展產業(yè)帶動農戶10萬多戶,幫助農民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126萬多人。全區(qū)農民人均純收入已從2006年的2771元上升到2011年的5231元,是廣西歷史上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長最快的時期。
圍繞農村行路難、飲水難、用電難、上學難、看病難等問題,各級指導員為農民群眾辦了一大批看得見、摸得著的好事實事。5年來,各級指導員共為所駐村群眾辦好事實事6.5萬多件,幫扶修建村屯道路3.2萬多公里、校舍1.6萬多間、飲水工程1.04萬多處,解決了260多萬群眾的飲水難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