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1月25日電(記者沈洋)大年初一早上,江西省永修縣虬津鎮(zhèn)虬津村,60歲的三峽移民雷陽清,按照當?shù)厝说倪^年習俗,挨家挨戶上門拜訪,向村子里的人道上一句“新年好”。
“在我們老家,大年初一是不出門的,鄰里之間也不走動,初二以后才開始到親戚朋友家去拜年。”雷陽清說,“我們已經移居到永修縣虬津鎮(zhèn)了,就要入鄉(xiāng)隨俗嘛?!?/p>
雷陽清老家在重慶市云陽縣普安鄉(xiāng)中陽村,移民前擔任村委會主任。為支持三峽水庫建設,2001年8月,在雷陽清帶領下,村里15戶69人移居到永修縣虬津鎮(zhèn)虬津村。
此前,雷陽清從未來過江西,永修縣聽都沒聽說過。移民前,雷陽清與其他村民一樣,既充滿期待,又忐忑不安。他心里常嘀咕:“當?shù)厝藭粫磐猓a能不能搞好,能否真正融入當?shù)厣鐣???/p>
現(xiàn)在看來,那些擔心的問題都是多余的。雷陽清對記者說,融入當?shù)厣鐣人麄兿胂蟮酶菀?,“當?shù)厝藳]把我們當外地人看,我們自己也沒把自己當移民看。”
雷陽清是農民,在老家主要種植玉米、土豆和小麥,而永修縣虬津鎮(zhèn)的農民除了種植一點水稻外,經濟作物主要是棉花?!爱?shù)厝罕姺浅4緲悖诩夹g上一點也不保守。”雷陽清說,遇到技術問題,當?shù)剞r民總是不吝傳授,有的還主動幫助他。不到兩年,他就基本掌握了棉花種植技術,如今他的主要收入來源就是7畝棉花。
在當?shù)孛揶r的幫助下,同為三峽移民的張慶林還成為種棉花好手,他2011年種植棉花27畝,純收入近10萬元。
除了在生產上與當?shù)厝罕娙跒橐惑w,在生活上三峽移民也完全融入當?shù)??!爱數(shù)厝说募t白喜事,會請我們喝酒、幫忙;我們有事,當?shù)厝艘矔^來幫忙?!崩钻柷逭f。
小孩子融入當?shù)厣鐣?。雷陽清的兒子雷濤,剛到虬津時才上初二,轉入虬津中學時,他是班上的唯一的外地生。但他很快地和同學打成一片,學習成績也沒受影響,當年中考獲得永修縣第一名。
如今,雷濤已經大學畢業(yè),但仍和虬津的同學保持密切聯(lián)系。春節(jié)期間,他經常和同學聚會,顧不上回家吃飯。
離開家鄉(xiāng)已經十年了,但看到和他一起來的這些三峽移民在永修縣虬津鎮(zhèn)安居樂業(yè),和當?shù)厝罕娤嗵幦谇?,雷陽清頗感欣慰,“三峽工程成敗關鍵在移民,至少我們村里69人在這里留得下、安得穩(wě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