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4月4日電特稿:無盡的哀思 永遠的懷念——記海外各地緬懷為國捐軀人員的祭奠活動
又是一年清明節(jié),又到了祭奠親友、寄托哀思的時刻。
3日,在海地太子港聯(lián)合國駐海地穩(wěn)定特派團(聯(lián)海團)總部舊址廢墟上,裸露的鋼筋和碎磚亂瓦之間,擺放著一個用白菊和青松制作的花圈。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隊員全體脫帽,為今年1月在海地地震中犧牲的8位戰(zhàn)友默哀。
這一刻,時間似乎定格,空氣仿佛凝滯。淚水,從隊員們臉上落下。
相似的場面,在清明時節(jié),出現(xiàn)在全球各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無數(shù)援外人員、維和官兵用他們的青春和激情澆鑄中外友誼的豐碑,捍衛(wèi)世界和平的理想,其中一些人永遠長眠在異國的土地上。
祖國和親人沒有忘記他們。每年清明時分,英烈墓前都會擺上祭奠物品,他們曾經(jīng)的同事和朋友,都會莊嚴而真誠地告慰他們的英靈。青山處處埋忠骨,他們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鐵血藍盔 浩氣長存
“忠魂大愛耀寰宇,英烈浩氣永長存!”中國駐海地維和警察防暴隊所獻花圈上的挽聯(lián),道出了全體隊員的心聲。
今年1月12日的海地強震中,聯(lián)海團總部所在的克里斯托弗飯店坍塌,在大樓內(nèi)的防暴隊政委李欽、聯(lián)絡官和志虹以及其他6名戰(zhàn)友不幸遇難。如今,八位戰(zhàn)友已經(jīng)離開80多天了,但在防暴隊隊員的心里,他們并沒有走遠,他們的英名永遠銘記在與他們同甘共苦、生死與共的戰(zhàn)友們的心里。
花圈是防暴隊隊員們自己動手制作的。白色的鮮花、松枝和冬青,象征著英烈們?nèi)缁ǖ纳?,以及他們?yōu)橹I身的不朽的和平事業(yè)。
在莊嚴肅穆的氣氛里,兩名禮兵手持花圈正步走向廢墟上設置的簡易祭臺,全體隊員脫帽,面向英烈犧牲地點默哀三分鐘。許多曾出入槍林彈雨而面不改色的隊員,忍不住流下淚水。
防暴隊政委胡運旺回顧了英烈的業(yè)績,號召全體隊員繼承英烈遺志,弘揚“忠誠、拼搏、團結、奉獻”的海地維和精神,以昂揚的斗志完成英烈未竟的事業(yè),告慰英烈的在天之靈,用實際行動踐行“為國爭光、不辱使命”的誓言。
最后,隊員們走到花圈前三鞠躬,向戰(zhàn)友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祖國因你而驕傲
3日,在黎巴嫩東南部邊境小鎮(zhèn)希亞姆,一場同樣是紀念中國軍人的儀式正在進行。
在距離2006年遭以色列空軍轟炸的希亞姆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哨所不遠處,有一座用被炸后墻體建造的特殊紀念碑。紀念碑前,犧牲時為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的中國軍人杜照宇的遺像被安放在鋪著聯(lián)合國旗的祭臺上。遺像前擺著一面中國國旗,周圍放滿了鮮花。按照中國傳統(tǒng),祭臺前擺放了水果等祭品。
中國赴黎巴嫩維和部隊指揮長兼維和工兵營營長王良斌、副指揮長兼維和二級醫(yī)院院長唐斌帶領中國維和官兵獻上花圈,大家集體默哀三分鐘。
“向維和英雄致敬!”“照宇永遠活在我們心中!”一副副挽聯(lián)、一束束白花寄托著中國維和官兵對戰(zhàn)友無盡的哀思和敬意。
2006年7月25日,以軍空襲希亞姆,聯(lián)合國軍事觀察員哨所被擊中,杜照宇不幸遇難,把自己的生命永遠定格在34歲。
一年后,聯(lián)合國駐黎巴嫩南部臨時部隊(聯(lián)黎部隊)和聯(lián)合國停戰(zhàn)監(jiān)督組織在距離遇難地點不足200米的地方,以哨所殘存墻體為原料建造了一座紀念碑。碑上布滿彈痕,墻體中的鋼筋猙獰地裸露著,時刻提醒人們勿忘戰(zhàn)爭的殘酷與恐怖。
“照宇大哥,你是我們的英雄,是中國軍人的驕傲!”維和工兵營保障連連長萬俊新為杜照宇點上了一支他喜歡的中國煙。就在杜照宇犧牲的前一天,萬俊新還曾和他在聯(lián)黎部隊司令部餐廳一起吃午飯,兩人談笑風生。臨別時,大家相互提醒,多注意安全。沒想到,這竟成了訣別。
維和二級醫(yī)院門診部護士長肖麗佳代表駐黎中國維和部隊全體女軍人向烈士行軍禮:“請你放心,我們一定會努力工作,為我們的國旗增光,為軍旗添彩,為世界和平貢獻自己的青春!”
中外友誼之花因你而絢爛
“同事,我來看你了。”在中國援助贊比亞專家吳始南烈士的墓碑前,他的一位生前同事在獻上鮮花后,輕輕拭去墓碑上的灰塵。
一束黃菊,幾分牽掛。中國駐贊比亞大使館工作人員、中資機構和華僑華人代表等百余人3日來到贊比亞首都盧薩卡公墓,緬懷在這里長眠的18位中國援贊烈士。
現(xiàn)場肅穆安靜,人們神情凝重,有的人眼中噙著淚水。
這18位烈士,有的是中國援助贊比亞公路技術人員,有的是援贊工程人員,有的是建筑工程師……“他們用自己寶貴的鮮血與生命,換來了中贊友誼的歷久彌新。我們在贊人員唯有勤奮工作,才能告慰英烈,”中國駐贊比亞大使李強民說。
默哀一分鐘后,李強民帶領在場人員向烈士墓碑三鞠躬,并敬獻了花籃和鮮花。
李強民告慰地下的烈士:“如今,中贊關系已經(jīng)進入了歷史上最好的時期,各位烈士們,你們安息吧。”
1964年10月中國與贊比亞建交后,中國對贊比亞提供了大量援助,并派許多專家和工作人員赴贊幫助修建當?shù)鼗A設施等。如今,雙方在各領域的合作蒸蒸日上,兩國早已成為“全天候的朋友”。在吳始南等烈士的身后,一批又一批的中方人員奮斗在中國援贊建設工程的第一線。
中國援外人員的足跡并不僅限于非洲,收留華夏英烈忠骨的也并不只有贊比亞。在亞洲的柬埔寨,受祖國派遣于1959年赴柬工作的中國專家羅錦春,1960年在當?shù)夭恍覡奚?。近日,中國駐柬埔寨大使潘廣學等外交官和柬埔寨華社代表來到桔井省,在不久前重新修繕過的羅錦春烈士墓地舉行憑吊儀式。
潘廣學說,1959年6月,羅錦春響應中國政府的號召,來到柬埔寨執(zhí)行地質(zhì)普查援助任務。1960年3月10日,他在桔井省龍博村進行地質(zhì)勘探作業(yè)時不幸犧牲,年僅31歲。他為柬埔寨的經(jīng)濟發(fā)展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為中柬友誼立下了不朽功勛。
與羅錦春一樣將人生最后一段樂章譜寫在柬埔寨的,還有兩名駐柬中國維和工程兵。1993年5月2日晚,駐柬中國維和工程兵大隊營地遭到不明火箭彈襲擊,士兵陳知國和余仕利不幸犧牲,為柬埔寨的和平事業(yè)奉獻出年輕的生命。
潘廣學大使本月1日在磅湛省斯昆鎮(zhèn)的兩位烈士紀念碑前憑吊致辭時說:“斯人已去,精神永存。兩位烈士為柬埔寨國家和平、人民安寧,也為中柬友誼獻出了寶貴的生命。我們將永遠懷念他們,并將以兩位烈士為榜樣,為中柬友好事業(yè)貢獻力量?!保▓?zhí)筆記者劉黎;參與記者胡加齊、穆東、海明威、潘立文、雷柏松、報道員鄧忠開、趙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