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特大一级大片_藏经阁试看120秒_黄色片A级免费看_操人视频在线

  當前位置: 首頁>> 今日中國>> 中國要聞
 
大師的遺產(chǎn)——記人民科學家錢學森的生前身后事
中央政府門戶網(wǎng)站 www.afdelivr.top   2009年11月10日   來源:新華社

    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記者李清華、白瑞雪)“父親在世時,我并沒有完全理解他的價值。在他離開后,才愈發(fā)感到他的珍貴。”

    在大師離去的日子里,長子錢永剛以及千千萬萬中國人對錢學森的懷念,讓這個漫天飛雪的冬季變得溫暖。

    錢學森回國時,中國的科學大業(yè)正艱難起步。

    錢學森離開時,現(xiàn)代化的天空早已星光璀璨。

    半個多世紀里帶給中國的一切,就是這位科學大師的遺產(chǎn)!

    深切的愛國主義情懷,是錢學森留下的精神遺產(chǎn)

    白菊如雪。在京西阜成路8號院這座被鮮花和挽聯(lián)淹沒的紅磚小樓里,錢學森住了49年。

    一張深灰色的書桌占據(jù)了書房兼會客廳的一半。書桌旁立著兩個碩大的地球儀,把窗外的光影折射得星星點點。我們不由得設想,主人當年在這里伏案工作時,也許常常會用手指輕輕一撥,就從地球的那一端轉到了這一端。

    然而,半個多世紀前錢學森跨越太平洋的旅程,并非如此簡單。

    錢學森出生在辛亥革命爆發(fā)后的那個冬季。淞滬抗戰(zhàn)中日本侵略者呼嘯而來的飛機,讓這位上海交通大學機械專業(yè)學生的志向從鐵路轉向航空。

    “科學救國是我們那一代人的理想。錢學森看得更遠。他說,國家這么落后,不僅需要讀書人,還必須有政治上的革命?!眱稍涸菏?、錢學森的交大同窗羅沛霖回憶說,“這句話對我的人生影響很大。”

    大學畢業(yè)后,羅沛霖到延安參加革命,錢學森則在1935年前往美國留學。他用一年時間拿下了麻省理工學院航空專業(yè)的碩士學位,隨后在加州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

    上個世紀80年代,當長子錢永剛追隨父親的腳步來到加州求學時,父親當年生活的痕跡已蕩然無存,但錢學森“誰敢跟我比成績”的故事卻仍在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和學者中流傳。

    “敢說這樣的話,真讓人佩服!”來自臺灣、香港的同學們對錢永剛說。

    其實,也是到這時,錢永剛才知道父親究竟有多么優(yōu)秀。

    參與設計美國第一枚軍用遠程火箭,建立被西方航空界沿用20年的“卡門―錢近似”公式,錢學森在28歲時即成為世界知名的空氣動力學家,被他的導師、“世界超音速飛行之父”馮·卡門稱贊為“美國火箭技術領域最偉大的天才、最出色的火箭專家”。

    關于自己的傳奇,錢學森對子女只字不提。多年后,他曾回憶說:“我在美國前三四年是學習,后十幾年是工作。所有這一切都是在做準備,為了回到祖國后能為人民做點事,因為我是中國人?!?/p>

    不買房子,也不買保險。從出國那天起,錢學森就從報紙、廣播里關注著國內的局勢。兩院院士、曾經(jīng)在加州理工學院師從錢學森的鄭哲敏至今記得,當他們談到共產(chǎn)黨努力保留和發(fā)展少數(shù)民族音樂時,錢學森欣慰地笑了。

    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大洋彼岸,錢學森很快決定回國。

    旅美20年,被扣留5年。美國人眼中“價值5個師”的錢學森歸國之路卻異??部馈?/p>

    對于在監(jiān)視下生活的那些日子,出生于1948年的錢永剛最深的印象是,全家的活動范圍似乎大受限制。

    “有一次,爸爸好不容易答應帶我和妹妹出門玩,結果沿著馬路轉了幾圈又回來了。我剛想埋怨爸爸,發(fā)現(xiàn)他臉色很難看,什么也不敢說了。”錢永剛回憶說。

    歸期,變得遙遙無期。

    “錢先生根本不知道什么時候能回國,只能默默地準備?!编嵳苊粽f。

    除了隨時可以拎走的行李箱,錢學森還進行了另一項準備,寫出了一本劃時代的《工程控制論》。這本被美國人稱為“高超地將理論和實踐兩只輪子裝到一輛戰(zhàn)車上”的著作,至今仍是國際自動控制界的經(jīng)典教材。

    在那個信息不甚通暢的時代,錢學森對國內的科技與工業(yè)發(fā)展情況并不熟悉。當鄭哲敏先于他啟程回國時,錢學森再三交待說:“你回去以后,國家讓你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挑剔高低好壞?!?/p>

    “前途不明也要回國,國家一窮二白也要回國,國家需要什么就做什么,這就是錢先生樸素的愛國主義情感?!编嵳苊粽f。

    1955年10月8日,錢學森全家終于歸國。

    這一天,被很多人視作中國航天事業(yè)的發(fā)端之日。44歲的錢學森,從此伴隨著零歲的中國航天,走上了艱辛的成長之路。

    從海外回到中國,錢學森放棄的,不僅是優(yōu)越的生活。

    “父親一生的興趣和長處是科學理論的研究與創(chuàng)新,而不是工程實踐。”錢永剛說,回國從事火箭和導彈工程的30年里,錢學森不得不告別他所摯愛的學術研究,擔當起工程執(zhí)行者的角色。

    中國或許因此少了諾貝爾獎獲得者,國家計劃卻得以駛入歷史的航道。

    這是一個世界級科學家面對國家使命做出的選擇。

    1956年10月,錢學森的同門師弟、著名力學家郭永懷剛剛踏上祖國土地的時刻,錢學森用一封歡迎信表達著自己的急切心情:“我們現(xiàn)在為力學忙,已經(jīng)把你的大名向科學院管理處‘掛了號’,自然是到力學研究所來,快來,快來!”

    錢學森回國了,一大批與錢學森一樣愛國的科學家回國了。中國向科學進軍的時代,開始了。

    茫茫太空的中國高度,是錢學森留下的科學遺產(chǎn)

    錢學森的臥室只有10多平方米。單人床正對面的老式書柜里,金黃色的神舟飛船模型是最為顯眼的收藏。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送給錢學森的禮物,也是錢學森最為鐘愛的禮物。

    中國航天的奠基人一抬頭,即可望見這項事業(yè)的最新高度。

    1955年10月10日,錢學森回國的第3天,《人民日報》刊登了“錢學森等回到廣州”的消息。同時出現(xiàn)在這天報紙上的還有另外一則新聞——聯(lián)大政治委員會討論和平利用原子能問題。

    對當時的中國人來說,“原子能”還是一個陌生的詞匯。然而,僅僅幾百天后,中國啟動了導彈、原子彈和衛(wèi)星等國防尖端技術的研制計劃,后稱“兩彈一星”工程。

    錢學森,就是導彈和衛(wèi)星研制工程的科技負責人。

    在西方世界“核訛詐”的背景下,百廢待興的新中國開始醞釀“上天”的戰(zhàn)略。

    1956年2月,錢學森向國務院提交《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yè)的意見書》,第一次系統(tǒng)地提出了發(fā)展我國航天技術的建議,為中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發(fā)展制定了重要的實施方案。

    半年后,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院——國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錢學森出任院長。成立儀式一結束,錢學森向100多名大學畢業(yè)生開講《導彈概論》。

    “那個時候,除了院長,誰也不知道導彈究竟是個什么樣的東西?!焙教鞂<?、原神舟飛船總設計師戚發(fā)軔回憶說,“我們想,這么大的科學家怎么給我們上啟蒙課啊?錢老說,搞航天不是靠一兩個人就能搞起來,而是需要一大批人才。”

    若干年后,“導彈掃盲班”里的大學生們成為中國航天的領軍人物。

    “錢老當時如果不能回國,我們也會發(fā)展導彈技術,但絕對不會這么快!”戚發(fā)軔說。

    當美國人已經(jīng)進行了成百上千次導彈試驗時,中國“兩彈”試驗基地的科技人員們還沒有見過火箭。

    蘇聯(lián)的技術和專家曾給予了中國一定的支持。隨著中蘇關系的惡化,歷史注定,中國的尖端科技事業(yè)只能走自力更生之路。

    錢學森在試驗基地一待就是一兩個月。他身邊帶著一本《工作手冊》,詳細記錄每次試驗的具體情況。大大小小的異常、故障被列成表格,已經(jīng)解決的注上“已換”“可用”;尚未解決、落實的,就用紅筆作個星號。

    1960年8月,蘇聯(lián)撤走全部援華專家。然而,僅僅半個月后,中國就用蘇聯(lián)專家認為不合格的中國產(chǎn)燃料,第一次在自己的國土上成功發(fā)射了一枚蘇制導彈。

    1964年6月,我國成功發(fā)射第一枚自行研制的導彈。4個月后,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就在西方世界嘲笑中國“有彈無槍”時,錢學森和同事們又加緊進行原子彈與導彈的結合工作。1966年10月,導彈核武器發(fā)射試驗成功進行。

    1970年4月,第一顆人造地球衛(wèi)星“東方紅一號”升空。當毛澤東向錢學森表示祝賀時,人們卻發(fā)現(xiàn)他已悄然離開指控中心……

    “那些年里,我們不知道父親在做什么。印象中,他經(jīng)常出差,或者是匆匆扒兩口飯就出門?!卞X永剛回憶說。

    1999年9月1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舉行大會,表彰為“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當人們?yōu)榕P床的錢學森戴上獎章時,這位把近30年韶華注入航天工程的科學家,已經(jīng)是88歲的老人了。

    30年里,錢學森月工資僅為333.16元,但他為中國創(chuàng)造了不可估量的財富。

    30年里,錢學森與眾多像他一樣不僅僅屬于實驗室的科學家們,用大漠上空的蘑菇云改變了中國的命運,賦予了熱愛和平的中國人捍衛(wèi)和平的權利。

    從“兩彈一星”到載人航天工程和探月工程,站在錢學森和老一輩科學家的肩膀上,中國人得以仰望頭頂那片更加遼遠的星空。

    在那片星空和人們內心,都有一顆美麗的“錢學森星”。

    立足高遠的科學理論,是錢學森留下的思想遺產(chǎn)

    “外國人能搞的,難道中國人不能搞!”錢學森的一句話,讓新中國的導彈研制計劃提上了議事日程。

    錢學森的自信,來自他的經(jīng)驗和理論。在《工程控制論》里,他闡述了一個聽上去不可思議的觀點:用不可靠的元器件,能夠組成一個可靠運行的系統(tǒng)。

    這套“一加一大于二”的科學思想是錢學森在美國研制導彈的經(jīng)驗總結,也在中國航天的實踐中得到了證明。

    錢學森進一步提出,運用一個或幾個學科的知識來觀察和解決具體問題的時代已經(jīng)結束了。非典、金融危機、溫室效應等今日社會面臨的大題目,都需要運用知識體系這把鑰匙。

    錢永剛這樣概括父親晚年的學術思想——

    “在數(shù)十年的科研實踐中,父親逐步形成了對科學技術的獨特理解。他認為,今天的科學技術是指人類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的整個知識體系,科學技術的研究對象從根本上講只有一個,那就是整個客觀世界,而眾多學科只是人們研究問題的著眼點、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而已。為此,我們應該有意識地運用這個知識體系,利用這個體系的綜合優(yōu)勢和整體力量,來認識和解決中國現(xiàn)代化建設中的種種問題?!?/p>

    從上個世紀80年代退居二線起,圍繞系統(tǒng)理論進行的科學理論創(chuàng)新,成為錢學森的主要工作。

    “父親認為,國家的‘兩彈一星’工程已經(jīng)成功,而且擁有了一支優(yōu)秀的航天人才隊伍,他就可以做一些自己更感興趣的事了。”錢永剛說,“對科學家來說,創(chuàng)新研究比完成科技工程更難,更有挑戰(zhàn)性?!?/p>

    從工程實踐到理論提煉,是認知的提升,也是科學的回歸。

    90歲那年,錢學森在翻看關于自己成就的文章和傳記時,指出了一個“致命的缺點”。

    “這些書都是說我這個好那個好、這個行那個行,對人沒有啟發(fā)性。我不是天才。要說說我為什么能取得那些成就,要說說里頭的道理和規(guī)律性?!卞X學森告訴錢永剛。

    “父親能夠取得成就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也正是在于他善于用系統(tǒng)科學的理論觀察和分析問題?!卞X永剛說。

    這是晚年錢學森一日的生活:早上六點鐘起床,打開收音機收聽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科學知識普及講座,然后洗漱、吃飯。上午、下午的時間用來看書、寫文章或舉辦學術討論班——這種從加州理工學院借鑒而來的形式,被錢學森認為是推動學術創(chuàng)新的最佳途徑。到了晚上,他會坐在書房里看兩三個小時的書才上床睡覺。

    春節(jié)同樣如此。錢學森不喜歡別人來拜年,他更愿意把自己“鎖”在家里,安安靜靜地看書、寫作。

    “一天不讀書的話,他就明顯很不高興。翻兩個小時書,像聽了一場音樂會。他總是說:‘我又有了新的收獲!’”錢永剛回憶說,科技、教育、軍事、經(jīng)濟,都是錢學森特別感興趣的話題,直到去世前幾十個小時,他還在看報。

    在與知識的對話中,錢學森通過寫文章、寫信和談話,向全社會傳播他的科學思想和理論。

    今天,他積極倡導的信息技術研究應用,極大地推動了軍隊信息化建設;

    他于1984年提出的“知識密集型大農業(yè)”理念,已經(jīng)在西部地區(qū)的“沙產(chǎn)業(yè)”中成為現(xiàn)實;

    他關于建設“山水城市”的觀點,深刻地影響了中國城市規(guī)劃建設的理論與實踐;

    他提出的“大成智慧教育”理念,正在西安交通大學的“錢學森實驗班”等項目中付諸探索……

    在生前的最后一次系統(tǒng)談話中,錢學森表示自己的憂慮:“中國還沒有一所大學能夠按照培養(yǎng)科學技術發(fā)明創(chuàng)造人才的模式去辦學……我們不能人云亦云,這不是科學精神,科學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創(chuàng)新……我今年已90多歲了,想到中國長遠發(fā)展的事情。憂慮的就是這一點?!?/p>

    他的目光,早已超越了航天,超越了自然科學,超越了社會發(fā)展的今天。

    錢學森走后,他生前親手制作的629袋、數(shù)千份剪報和收藏的大部分期刊,捐給了他的母?!虾=煌ù髮W。3年后,錢學森圖書館將在那里將建成并對外開放。

    或許,錢學森本身就是一部讀不完的巨著。今天和未來的中國人,將繼續(xù)在其中尋找心靈的答案,繼續(xù)分享錢學森留給這片土地的遺產(chǎn)。

 
 
 相關鏈接
· 解放軍總裝備部舉行座談會緬懷學習錢學森同志
· 航天四院職工以多種形式深切緬懷和紀念錢學森
· 有一種人格可激勵一生——各界深情送別錢學森
· 此生惟愿長報國——緬懷人民科學家錢學森
 圖片圖表
 欄目推薦
領導活動 人事任免 網(wǎng)上直播 在線訪談 政務要聞 執(zhí)法監(jiān)管
最新文件 法律法規(guī) 央企在線 新聞發(fā)布 應急管理 服務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