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7月21日電(記者王立彬)今年我國夏糧豐收,是在戰(zhàn)勝前期特大干旱等嚴重自然災害的情況下取得的,豐收來之不易。據國家統(tǒng)計局最新數字,今年夏糧產量2467億斤,比上年增產52億斤。農民朋友們非常關心的一個問題是:手中的糧食怎樣才能賣個好價錢呢?
糧食豐收后,農民手中的余糧要賣一個好價錢,首先要不折不扣落實國家繼續(xù)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為了保護農民利益和種糧積極性,讓農民手里的糧食能夠以合理價格出售,今年國家繼續(xù)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并適當提高最低收購價水平,以促進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在國有和國有控股糧食企業(yè)發(fā)揮好主渠道作用同時,國家鼓勵有資質糧食企業(yè)積極入市收購,搞活糧食流通。這為順利售糧增收提供了大環(huán)境。
與此同時,農民朋友也要做好售糧的硬功夫。根據有關國家標準和政策,為確保糧食收購入庫后能夠安全儲存,在收購糧食時,對糧食的雜質、水分等質量指標都有一個規(guī)定標準,超過規(guī)定標準的就要按照相關政策進行扣價、扣量。因此,農民朋友們在交售小麥之前,要把手中的糧食進行必要的去雜、晾曬和整理,使雜質、水分達到國家規(guī)定的要求,好糧賣好價。特別要提醒的是,目前正值汛期,農民朋友要注意保管好尚未交售的小麥,避免生芽或霉變等,造成不必要的損失。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實施最低收購價政策,是政府運用經濟手段調控糧食市場供求和價格的一種方式,并不排斥市場機制。糧食市場放開后,所有取得糧食收購資格的經營者都可直接收購農民的糧食,以搞活糧食流通,這使農民售糧有了更大的選擇空間。因此,國家實行最低收購價政策,只是在新糧集中上市期間,當市場價格低于最低收購價水平時,才由國家指定企業(yè)按最低收購價掛牌收購農民交售的糧食。也就是說,最低收購價是一個保底的價格。正常情況下,糧食價格仍由市場來形成,通過發(fā)揮市場機制的作用來引導各類糧食經營企業(yè)的購銷活動。
近年來,非國有糧食企業(yè)和農村糧食經紀人等其他各類市場主體數量大幅度增加,糧食收購呈現(xiàn)主體多元化和方式多樣化的特點,多元主體已經成為糧食購銷活動中的重要力量。因此,農民朋友也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和需求,自行選擇交售的對象,充分利用售糧的選擇空間,以獲得理想的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