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發(fā)展催生大旱之后豐收年
--寫在河南省夏糧連續(xù)第六年豐收之際
新華社鄭州6月19日電(新華社記者于振海、程紅根、秦亞洲)“中國糧倉”河南省的夏收順利結束,今年小麥總產再次突破600億斤已成定局,這是河南連續(xù)第六年夏糧豐收,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前所未有的局面,也是我國農耕文明史上的奇跡。
面對去冬今春50年曠世未見的干旱,河南省干部群眾齊心協力,在廣袤的中原大地,用科學發(fā)展的畫筆,揮灑苦干實干的汗水,描繪出令人喜出望外的大旱之年大豐收的精彩畫卷。
揮舞科學發(fā)展的旗幟 打響共和國糧倉保衛(wèi)戰(zhàn)
在春節(jié)喜慶浸潤的時刻,河南省中牟縣白沙鎮(zhèn)張虎橋村71歲的農民霍家才,望著枯黃連綿的麥田,隨手拔出一綹麥苗,干枯的根須用打火機一點就著?!白源蛴浭碌浆F在,沒有見過這么旱的天?!被衾项^搖頭哀嘆。
小麥生長的關鍵時節(jié),河南連續(xù)107天無有效降雨。氣象資料顯示:這是一場中原大地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同期最嚴重旱災。全省小麥受旱面積最高時近5500萬畝,山區(qū)、丘陵地帶高峰時有45萬人、9萬多頭大牲畜出現飲水困難。
國際金融危機在蔓延,中國糧倉面臨斷糧危險。今年是河南省被國家確定為糧食戰(zhàn)略工程核心區(qū)后的第一年,也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小麥種植面積最多的一年,奪取夏糧豐收成為“中國糧倉”今年糧食生產的關鍵。
黨中央關注著夏糧安全。面對罕見旱災,胡錦濤總書記、溫家寶總理多次作出重要指示,在旱情最嚴重的時刻,總理親赴中原大地指揮抗旱。旱情就是命令。河南省委、省政府連續(xù)5次召開專題會議,決定舉全省之力,用全部智慧,匯聚一切力量,用10天時間把全?。罚埃埃岸嗳f畝小麥普澆一遍。
一場保衛(wèi)共和國糧倉的戰(zhàn)役打響了!
抗旱救災成了檢驗河南省各級領導干部實踐科學發(fā)展觀、轉變工作作風的“考場”。從省委書記、省長到村組干部,躬身田間地頭、河邊渠畔,與麥農同甘共苦,抗旱保苗。河南省軍區(qū)動員廣大民兵預備役人員緊急行動起來,擔當抗旱澆麥的主力軍。全省各級組織、紀檢監(jiān)察部門把黨員領導干部在抗旱澆麥中的表現,作為考察干部思想政治素質和工作能力的重要內容。省里成立了以120名廳局副職為組長的抗旱指導小組,奔赴100個夏糧重點生產縣,幫助基層解決抗旱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困難,確保把旱情的影響減到最小。河南省氣象部門殫精竭慮,根據歷史資料人工降雨,黃河水利委員會創(chuàng)造條件引黃入灌。有條件的地方打井架泵,沒有條件的地方車拉人擔,爭取多澆一畝麥,多保一棵苗。
“春節(jié)期間,整個辦事處的人都在包組包戶忙抗旱,有的大年初一都在地里忙澆麥。”商丘市平安辦事處主任張留雁說。
積極籌措資金,堅持科學抗旱。在抗旱春管中,河南省累計投入抗旱資金超過28億元,在4月底之前,建成了一批投資小、工期短、見效快的應急灌溉工程。與此同時,省里統一組織了13794名科技人員,分包4.8萬個行政村,面對面指導農民科學澆水。
在這場與天災的較量中,河南各部門相互支持、全力配合,形成了強大的合力。中石油河南分公司要求所屬的所有加油站點,必須按照優(yōu)惠價格保證抗旱柴油供應。中石油河南分公司總經理陳長青說:“我們把全省劃分為135個片區(qū),共組織了500多個抗旱用油服務隊,利用小型配送車輛、機動三輪車、便民油桶,將柴油送到田間地頭?!?/p>
把論文寫在大地上 把科技送到農民家
農業(yè)科技卓有成效的轉化和應用,使科學種田、科技增糧的“種子”深深扎根在農民心里。農民由過去的“莊稼活,沒啥學,人家咋著咱咋著”,轉變?yōu)榻裉斓摹霸霎a不增產,全靠技術員”。廣大農業(yè)科技工作者堅持實踐第一、運用第一、服務“三農”第一的原則,把科研與生產實踐相結合,大力推進科技興糧,為中國糧倉的連續(xù)豐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在我們包屯鎮(zhèn),群眾都知道趙普生,但不一定知道葛偉?!焙幽鲜∞r業(yè)大縣扶溝縣包屯鎮(zhèn)鎮(zhèn)長葛偉說,“鎮(zhèn)農業(yè)服務中心主任趙普生,測土施肥,防蟲防病的時候,騎著自行車,走村串戶,百姓看見他都喜歡的不得了。”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大科技研發(fā)與推廣力度,整合農業(yè)科技資源,實施主要糧食作物技術與應用研究、新品種選育引進和繁育、測土配方施肥和氣象防災減災等農業(yè)科技開發(fā)與推廣項目。
為了改變部分科技人員重研究輕推廣的傾向,河南省農科院響亮提出:“把論文寫在大地上,把科技送到農民家”。這種研究、推廣并重的做法,使該院一大批優(yōu)良新品種和新技術很快得到推廣應用。
河南省農業(yè)廳廳長朱孟洲說,通過近10年的科學實踐和經驗積累,河南省優(yōu)質小麥種植的區(qū)域布局已經完成。今年,河南省優(yōu)質小麥種植面積達5506萬畝,超過小麥種植總面積的70%。
連續(xù)六年獲得“河南省第一產糧大縣”、代表河南省農業(yè)生產最高水平的河南滑縣,預計今年夏糧總產約17.88億斤,比2008年增加約1.96億斤。
滑縣農業(yè)局局長王典讓說:“滑縣在大旱之年能夠再奪夏糧豐收,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農業(yè)科技的推廣應用,科學種田、科技增產始終引領農業(yè)生產?!?/p>
6月上旬,經過專家現場實打驗收,設立在河南省鶴壁市淇濱區(qū)鉅橋鎮(zhèn)的萬畝核心試驗區(qū),小麥平均畝產1381.2公斤,創(chuàng)造了我國萬畝小麥產量的最高紀錄。
從1984年以來,河南省夏糧總產先后突破300億斤、400億斤、500億斤和600億斤大關。夏糧每次千億斤跨越的背后,都離不開農業(yè)科技的支撐。目前,科技對河南糧食生產的貢獻率已經達到45%以上。
我國著名小麥育種專家、河南省農業(yè)科學院小麥研究中心副主任許為鋼說:“未來10年,平均每年使全國小麥畝產提高1個百分點,我們有信心!”
惠農政策不折不扣落實 糧農生產積極性百分之百高漲
河南省農業(yè)廳總經濟師魏仲生說:“農業(yè)是典型的弱質產業(yè),中國糧食生產的根本問題是農民種糧積極性問題?!?/p>
為了提高農民種糧積極性,中央先后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河南省時刻銘記中央的重托,認真貫徹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按照“一分錢不能少、一天不能耽擱、一戶不能漏掉”的要求,對各項支農惠農政策進行量化、細化、實化,建立工作責任制,保證各項政策不折不扣落實到農戶。
焦作市財政局局長申相臣說:“我們?yōu)槊恳粋€農民辦理了‘一折通’,將中央對農民的良種補貼、種糧直補和綜合補貼,直接打到農民自己的存折上,不再經過任何中轉環(huán)節(jié),避免了資金的跑冒滴漏?!?/p>
作為全國最大的糧食生產省,河南省委、省政府始終以“農”為天,“農”字大寫,竭其所能哺輔“三農”。2005年,河南提前一年在全國率先全部免征農業(yè)稅;2006年,河南省財政用于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的支出達300億元以上,占財政一般性預算支出的25%。2007年,全省財政對農民補貼持續(xù)增加,達到45.91億元。
今年種了11畝小麥的河南省滑縣城關鎮(zhèn)孔東莊村農民王保軍說:“我的感觸太深了,以前種糧要交農業(yè)稅,現在不僅不交稅,國家反而補錢。以前種糧不掙錢,現在種糧有利可圖?!蓖醣\娮约核懔艘还P賬,今年平均每畝小麥純收入870.12元。如果再加上秋糧,種田的收入就更高了
近年來河南省不斷加大農業(yè)投入,農田基礎設施不斷改善,旱澇保收田不斷增多。如今,全省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到7378萬畝,占全省耕地面積的近70%。農業(yè)機械化水平的日益提升,使越來越多的農民減少了田間體力勞動的辛苦,以輕松的身心享受豐收的快樂。
目前,河南省夏收基本結束。河南省農業(yè)廳預計夏糧總產比去年612億斤的歷史峰值略有增長。
河南歷史上旱澇交錯,百姓災難深重。史料記載:1450年至1949年500年間,河南有391年發(fā)生旱災。1942年至1943年的旱災,河南?。常埃岸嗳f人死于饑餓。
新中國成立以來,河南省夏糧共遭遇4次特大冬春干旱:
1986年春季受旱3300萬畝,糧食減產90億斤;
1988年春季受旱4600萬畝,糧食減產84億斤;
1999年春季受旱3700萬畝,糧食減產76億斤;
2009年冬春連旱5500萬畝,糧食再獲豐收。
為了黨和人民的利益,為了國家的糧食安全,河南省干部群眾高舉科學發(fā)展的旗幟,用汗水和執(zhí)著換回了中原大地糧豐倉實。在夏糧新谷加倉之際,全省億萬干部群眾又投身到秋糧的生產之中。目前全省主要秋糧作物玉米苗全苗旺,長勢喜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