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研發(fā)費用高達50億元
●能很好適應西部高原環(huán)境
●異地生產機翼和負責總裝
●意向購機數量超過100架
“我國首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ARJ飛機將全面轉入生產制造階段,目前ARJ機頭原材料采購訂貨完成了90%,今年4月,ARJ項目首架飛機機頭將正式開鉚;到年底,ARJ項目首架飛機機頭交付!”這是我們在成都飛機工業(y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日前召開的新支線項目研制動員會上得到的消息,這意味著我國首架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ARJ飛機將全面轉入生產制造階段。
座椅比波音737還要寬
據成飛專家介紹,ARJ前期研發(fā)費用高達50億元人民幣,是以格爾木機場和九寨黃龍機場作為設計的臨界條件,設計標準遠高于國外飛機所選用的美國“丹佛機場條件”,因而該飛機能很好適應西部的高原環(huán)境,“以后飛拉薩、九寨就不必減載了”。基本型為72座或79座,超長型為92座或99座。針對多數乘客抱怨支線飛機艙內空間過于狹小的問題,ARJ的客艙寬度被設計成了3.143米,比目前世界常見的同類型支線飛機要寬0.4米左右,而座椅寬度比波音737還要寬。
機頭由成飛公司制造
據悉,ARJ項目采用了異地設計、異地制造的新模式,在上海、西安、成都和沈陽四地同時開工,成飛公司負責飛機機頭和前登機門的設計與制造,西飛負責機翼生產,沈飛負責油箱和后登機門制造,而上飛集團則主要負責飛機總裝。成飛董事長、總經理羅榮懷稱,“在項目管理、設計的現場支持、產品數據的管理上,對成飛都是一次嚴峻的考驗。”為了確保首架機頭交付,記者在現場了解到,成飛還成立了24小時現場服務組,檢查考核、生產指揮,生產單位實行“一個計劃、一個清單”。
已接35架定單
盡管ARJ-21尚未真正“現身”,但我們從中航商用飛機有限公司了解到,目前已經獲得了35架飛機定單,而有意向的購機總數量已超過100架。專家預計ARJ有望在2008年實現首飛,并在2009年正式投入運營。(沈峰 黃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