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在中國氣象局舉辦的直擊天氣——與科學家聊“天”活動中,大氣科學專家探討了天氣預報的準與不準。隨著時代和科技的發(fā)展,數值預報成為準與不準的關鍵,不過,中國工程院院士李澤椿稱,數值預報不斷發(fā)展并不意味著可以替代天氣預報員。
從古人用體驗和感悟進行天氣預報到預報員描繪天氣圖預判天氣,再到數值預報成為當前預報的重要基礎,預報準確率和時效性都有了大幅提高。數值天氣預報以氣象觀測資料為初值條件,通過大型計算機進行數值計算,再用流體力學和熱力學的方程組進行求解,進而預測未來一定時段的大氣運動狀態(tài)。
目前,全世界已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把數值天氣預報作為制作日常天氣預報的主要方法。我國于1959年開始在計算機上進行數值天氣預報,到2012年,基于數值模式的天氣預報晴雨準確率達到86.5%。
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研究院研究員段安民認為,數值預報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以目前國際上準確率及時效性較高的歐洲數值預報為例,1973年成立之初,最多能夠預測未來3天的天氣情況。經過近40年的發(fā)展,數值預報水平及時效穩(wěn)定持續(xù)提高,約每10年增加1天有效預報?!案鶕税l(fā)展過程推算,到2030年,我國數值預報時效能夠再提高兩天,這意味著預報員可以提前9天預報大范圍的環(huán)流形勢?!倍伟裁裾f。
不過,數值預報的不斷發(fā)展并不意味著可以替代天氣預報員。李澤椿研究數值預報數年,他稱,如果把數值預報計算網絡縮小一半,即對更小尺度進行運算,計算量大體增加16倍,但在運算中,一些類似于地形等的信息沒有充分表達,大氣運動的物理過程細節(jié)不能很好反映,必須依靠預報員再次訂正。
“因此,依靠預報員使用數值模式的經驗,結合當地天氣預報學的經驗才能做好預報。”李澤椿說,預報員還能發(fā)現數值預報的缺陷,攻克其科學問題,不斷提升數值模式水平。
即便數值預報發(fā)展到一定高度,天氣預報作為預測科學,在看得見的未來幾乎不可能100%準確,預報總會出現誤差。對此,氣象先生宋英杰認為,一方面,公眾應當培養(yǎng)收看氣象滾動訂正預報的習慣,一方面應適當降低對天氣預報的預期值?!邦A報對的時候,氣象部門不能吹;預報錯的時候,百姓不要一味指責。雙方都要客觀看待問題、解決問題,更利于天氣預報準確率的提升?!?#1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