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際博物館日——5月18日,中國水利博物館水利文物受贈儀式暨水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在位于浙江杭州的中國水利博物館舉行。水利部部長陳雷在書面講話中強調,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水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水文化遺產保護和發(fā)展步伐,守護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全國人大常委會財經委副主任委員汪恕誠出席水利文物受贈儀式暨水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向捐贈方楊大琦先生的代表頒發(fā)了捐贈證書,并對中國水利博物館的未來發(fā)展提出了要求與希望;水利部總工程師汪洪宣讀了陳雷部長的書面講話,并為水利部水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揭牌。
陳雷指出,在全國各地深入貫徹落實中央一號文件、奮力推進水利改革發(fā)展新跨越的大好形勢下,我們迎來了國際博物館日的到來。中國水利博物館舉辦水利文物受贈儀式暨水文化遺產保護座談會,接受楊大琦先生無償捐贈的一批珍貴水利文物,就加強水文化遺產的發(fā)掘、保護進行研究和交流,這是我國文博事業(yè)的一件大事,也是水文化建設的一件盛事。陳雷代表水利部向為中國水利博物館無償捐贈文物的楊大琦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向長期關心支持水文化遺產事業(yè)發(fā)展的各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向廣大水文化工作者特別是水文化遺產研究保護工作者表示誠摯的問候。
陳雷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產之要、生態(tài)之基,也是孕育人類文明的搖籃。中華民族五千年治水史創(chuàng)造了光輝燦爛的水文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水文化遺產。這些文化遺產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凝聚著中華民族的輝煌創(chuàng)造,鐫刻著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是水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也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水文化遺產,對于傳承和弘揚先進水文化、激勵和引導廣大水利干部職工積極投身水利改革發(fā)展偉大實踐、凝聚和動員全社會關心支持水利改革發(fā)展強大力量,對于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fā)展大繁榮、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對于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陳雷強調,我們要從對國家和歷史負責的高度,充分認識保護水文化遺產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責任感和緊迫感,加快水文化遺產保護和發(fā)展步伐,守護好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
一要切實做好水文化遺產普查。開展水文化遺產普查,摸清水文化遺產資源的家底,是水文化遺產保護的基本前提,是國情水情調查的組成部分,是水文化建設的基礎工作。結合第一次全國水利普查,中國水利博物館開展了較大規(guī)模的調研工作,制訂了全國水文化遺產專項普查方案,并對水文化遺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分類,為開展水文化遺產普查奠定了良好基礎。下一步要積極爭取文物等有關部門的支持,結合水利行業(yè)實際,全面查清水文化遺產的數量、分布、本體特征、基本數據、保存環(huán)境和傳承情況,建立全國水文化遺產檔案和信息管理系統(tǒng),逐步構建水利文化圖譜。要建立物質和非物質水文化遺產價值評估體系,研究制訂水文化遺產分級評價標準和申報程序,分期分批確定水文化遺產保護名錄,逐步建立國家級和省、市、縣級水文化遺產名錄體系,最終建成全國性的水文化遺產數據庫。全國水利普查要兼顧水文化遺產普查,各級水利部門要積極配合,報送信息資料,提供工作便利。
二要大力加強水文化遺產保護。水文化遺產是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珍貴文化資源。要堅持保護優(yōu)先的原則,依據水文化遺產普查結果,圍繞水利改革發(fā)展戰(zhàn)略,研究制訂水文化遺產保護規(guī)劃,依據保護對象性質、形態(tài)、價值進行科學分類,針對保護、管理與利用的實際需要,提出切實可行的保護措施,同時開展對各地相關規(guī)劃、建設項目的水文化遺產保護評估和論證,注重對水文化遺產生存環(huán)境的保護。要積極參與“指南針計劃”,切實加強古代水利工程、遺址的科學保護,在保持原真性和整體性的基礎上,充分運用現代科學技術修復、再現和展示古代水利工程、遺址,同時整理挖掘古代水利發(fā)明創(chuàng)造、工藝成果的歷史和科學價值,繼承和發(fā)展古代水利科學與傳統(tǒng)河工技術。要開展水文化遺產非物質因素研究,努力尋找優(yōu)秀傳統(tǒng)水文化遺產與現實水利實踐相聯系的結合點,將其轉化為服務于當代水利建設的文化資源,使已有的歷史文化內容在當代水利實踐中得到合理繼承和發(fā)揚。要積極開展水利類項目申遺工作,中國水利博物館要牽頭做好適時啟動大禹治水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工作。
三要積極推進水文化遺產科學合理利用。保護和繼承水文化遺產,其本質是要充分發(fā)揮水文化遺產的教育、啟迪、激勵和凝聚作用。要妥善處理保護與利用的關系,在保護傳承的基礎上科學合理利用水文化遺產,通過科學合理利用促進水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實現水文化遺產資源的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把保護、傳承水文化遺產與開展群眾性愛國主義教育結合起來,大力展示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文明進步成就,不斷激發(fā)全社會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自豪感。要把保護、傳承水文化遺產與傳播先進水文化結合起來,通過形式多樣的水文化遺產展示展覽展演,以及各類群眾性節(jié)日活動和水文化遺產進社區(qū)、進學校、進機關、進企業(yè)、進農村等活動,增強公眾水患意識和保護意識,使更多群眾增長知識、陶冶情操、升華情懷。要把保護、傳承水文化遺產與促進經濟發(fā)展結合起來,加快發(fā)展水文化產業(yè),打造水文化遺產知名品牌,有條件的地方要充分發(fā)揮水文化遺產的資源優(yōu)勢和特色優(yōu)勢,結合水利風景區(qū)建設,開發(fā)水文化遺產旅游精品。
四要努力營造水文化遺產保護的良好環(huán)境。各級水利部門要切實將水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作為水文化建設和維護水文化安全的重要內容,積極爭取各級政府和財政、文物、文化等部門的支持,加大資金投入,加強政策扶持,確保水文化遺產保護各項工作落到實處。要依托中國水利博物館,以水利部水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成立為契機,打造國際化、開放型的水文化遺產研究和保護平臺,整合全國水利文博、高校和科研單位資源,發(fā)揮文化遺產研究保護方面的專家、學者以及愛好者、志愿者力量,建立水文化遺產保護協(xié)作網絡與互動機制。要加強宣傳普及工作,結合“文化遺產日”等活動,廣泛介紹水文化遺產知識,增強公眾依法保護意識,營造有利于水文化遺產保護的輿論氛圍。要加強與國外相關研究機構的交流合作,傳播、弘揚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水文化,向世界展示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明成就。
五要著力推動水利文博事業(yè)蓬勃發(fā)展。今天是“國際博物館日”。博物館是展示人類文明的重要載體,是連接歷史與現實的文化紐帶,是提升社會公眾文明素質的無聲課堂。目前,全國各類水博物館、紀念館已達150余家,它們已成為展示水文化遺產、加強水文化建設的重要平臺。各類水利文博單位要堅持“三貼近”和社會效益為首的原則,強化教育和服務功能,在不斷擴大水文化遺產展示規(guī)模的同時,完善服務設施,充實服務內容,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把專業(yè)性和知識性、學術性和趣味性、科學性和觀賞性、體驗性和互動性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服務群眾的能力和水平。要積極推動水文化遺產數字化和水博物館、紀念館數字化,發(fā)展虛擬館藏資源。各類水利博物館、紀念館要變靜態(tài)守候為動態(tài)服務,為社會公眾提供優(yōu)質便捷的水文化鑒賞服務。要大力推進傳播手段創(chuàng)新,充分利用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網絡電信等大眾傳媒資源宣傳展示水文化遺產,特別是要充分發(fā)揮網絡傳播的重要作用,不斷提高水文化的輻射力和影響力。要集中全國水利系統(tǒng)力量,在展品征集、宣傳教育等方面給予全力支持,為博物館、紀念館創(chuàng)造良好的辦館條件。中國水利博物館作為我國第一座國家級水利博物館,要繼續(xù)認真貫徹中央領導同志重要指示精神,著力打造“中國水博”文化品牌,大力推進宣傳教育、研究收藏、交流會展、人才培養(yǎng)、咨詢服務和旅游休閑等六大水文化基地建設,抓好水博覽園配套建設,盡快豐富和完善博物館綜合功能,把中國水利博物館辦成具有文化內涵、時代特征和國際影響力的一流博物館,辦成弘揚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陳雷指出,加強水文化遺產保護和發(fā)展,是一項光榮而崇高的事業(yè),也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積極踐行可持續(xù)發(fā)展治水思路,努力開創(chuàng)水文化遺產事業(yè)新局面,為水利跨越式發(fā)展提供有力的文化支撐。
水利部人事司司長劉雅鳴宣讀了水利部水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掛牌批文;浙江省水利廳廳長陳川、國家文物局政策法規(guī)司副司長何戍中致辭;全國政協(xié)委員、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原院長張廷皓,北京大學建筑與景觀設計學院院長、哈佛大學兼職教授俞孔堅應邀作了學術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