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封飽含深情的感謝信和一面錦旗送達國土資源部。來自四川省水利廳黨組、四川省水利廳的感謝信,向國土資源部援川抗震救災堰塞湖調查專家組表達了最誠摯的謝意。
感謝信說,在“5·12”地震發(fā)生后的危難時刻,國土資源部援川抗震救災堰塞湖測量專家組趕赴四川,在災區(qū)堰塞湖、震損水利工程第一線抗震救災,全力排險。在艱苦卓絕的搶險戰(zhàn)斗中,專家們置個人安危于不顧,在搶險環(huán)境極其惡劣的條件下,不畏艱辛,攻堅克難,充分展現(xiàn)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本色。信中說,“你們參與搶險的歷史功勛全川人民不會忘記,巴山蜀水永遠銘刻”。記者從中國地質調查局了解到,抗震救災工作進行10天后,地震引發(fā)的大量滑坡在災區(qū)河流中形成了很多堰塞湖。隨著來水量不斷增加和汛期將至,堰塞湖很容易潰堤,危及下游地區(qū)和災民臨時安置點。水利部接到國務院處置災區(qū)堰塞湖的任務后,請求國土資源部派地質專家共同開展堰塞湖風險調查評價。
5月22日接到通知后,中國地質調查局立即組織18位地質工作者組成專家組,在48小時內趕到災區(qū)現(xiàn)場。他們冒著余震和余震誘發(fā)的次生地質災害的威脅及陰雨天氣的影響,先后調查評價了肖家橋堰塞體下游的小堰塞體、一把刀堰塞湖、紅松一級水電站堰塞湖、平武縣南壩鎮(zhèn)文家壩堰塞湖、平武縣東坪河上游林家壩堰塞湖、北川縣桂溪鄉(xiāng)李家灣堰塞壩、北川縣紅巖村堰塞壩、北川縣平溝堰塞壩等10個堰塞湖,對每個堰塞湖的壩體物質、周邊地質情況、堰塞體的滲漏情況進行了詳細調查,并對其危險程度進行了評價,提出了針對性的治理措施。研究報告分別提交中國地質調查局和水利部抗震救災指揮部綿陽指揮部、德陽指揮部,許多建議得到采納并在堰塞湖治理設計和施工中得到應用,為防治堰塞湖危及災區(qū)群眾提供了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