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條條“同心路”修起來了,一座座“民心橋”架起來了,一幢幢“愛民樓”建起來了,一條條“幸福渠”筑起來了,一口口“甜水井”挖出來了……
12.7萬駐村干部出力 1.9萬行政村3年變樣
核心提示
一條條“同心路”修起來了,一座座“民心橋”架起來了,一幢幢“愛民樓”建起來了,一條條“幸福渠”筑起來了,一口口“甜水井”挖出來了……三年來,在12.7萬名駐村干部幫助下,全省19513個行政村煥發(fā)新顏。
胡錦濤總書記2003年春視察廣東,要求廣東在黨的建設方面交出滿意答卷。省委牢記使命,審時度勢,繼作出實施固本強基工程的重大決策后,2005年又決定連續(xù)三年組織“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每年10名以上省級干部、100名以上市廳級干部、1000名以上縣處級干部、30000名以上科級以下干部掛點駐村,幫助抓班子、強隊伍、理思路、促發(fā)展、保穩(wěn)定。
對此,中央組織部給予充分肯定,賀國強同志批示:“廣東省組織‘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對于加強農村基層組織建設,搞好鄉(xiāng)村兩級先進性教育活動,鍛煉機關干部,是一項非常好的舉措?!?/p>
近日,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汪洋同志作出批示:“連續(xù)三年的‘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成效顯著。對于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培養(yǎng)年輕干部,為民排憂解難,密切黨群關系,都發(fā)揮重要作用。希望按照黨的十七大的要求,以改革創(chuàng)新的精神繼續(xù)抓好此項工作,努力形成城鄉(xiāng)統籌、互助的基層黨建新格局?!?/p>
“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歷時三年,廣大農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向省委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農村黨組織領導核心地位進一步鞏固。三年共整頓后進村黨支部598個,調整班子成員4385名,選拔1.7萬名經濟能人進入村“兩委”班子,發(fā)展新黨員1.5萬名,培養(yǎng)入黨積極分子5.1萬名、村級后備干部6.5萬名,新建村級組織活動場所2563個,培訓農村黨員干部90多萬名。黨組織的創(chuàng)造力、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明顯增強,在群眾中的威信明顯提高。
——農村經濟發(fā)展實現新跨越。全省各級掛點單位幫助駐點村規(guī)劃和落實發(fā)展村級集體經濟項目6萬多個,全省有1275個貧困村集體經濟年純收入超過了3萬元。省直單位駐點村年集體經濟純收入平均5.3萬元,增長176.6%。陽江市平地村2007年集體經濟收入預計達47萬元,是2004年的8倍。全省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079.8元,比三年前增長了12.5%。
——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較好改善。三年來,各掛點單位緊緊圍繞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規(guī)劃,充分發(fā)揮資金、技術和資源優(yōu)勢,在駐點村的交通、水利、學校、辦公樓等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共投入資金60多億元,建設硬底化村道8536公里,整治修建各類水利工程1.2萬處,修建文化娛樂、教育衛(wèi)生場所和美化村容村貌等項目2.5萬個。
——農村熱點難點問題有效解決。圍繞飲水難、讀書難、看病難等群眾關心的突出問題,掛點領導和駐村干部想方設法,集各方力量為群眾排憂解難。三年來,共為群眾辦好事實事20多萬件,慰問基層干部和困難黨員群眾5.7萬次,解決了300多萬群眾的飲水問題,修建了學校1156個。全省共組織農科技術、醫(yī)療衛(wèi)生、文化教育、法律援助等服務隊1.3萬支,下鄉(xiāng)開展支農活動6.9萬次,為群眾送醫(yī)送藥、送種子種苗、送科技送文化送知識。
——農村不穩(wěn)定因素大幅減少。廣大駐村干部積極配合村“兩委”及時排查調處、教育疏導、化解矛盾,群眾反映強烈的山林糾紛、征地補償、村務公開、社會治安等問題得到有效解決。三年來,駐村干部共參與排查和解決農村相對突出問題18.5萬宗,化解群眾矛盾糾紛6158宗,有效預防和妥善處置了信訪突出問題及群體性事件856起。去年1—10月,全省群眾上訪人次比2004年同期下降了49.5%,全省集體上訪批次比2004年同期下降51.8%。
——人民群眾對黨的感情明顯增進。各級掛點領導和廣大駐村干部辦好事實事、解決熱點難點問題、調處化解矛盾、帶領群眾致富奔康、慰問困難群眾等事跡深入人心。群眾對黨的感激之情進一步激發(fā),黨群干群關系進一步密切。三年來,掛點單位和駐村干部共收到群眾感謝信2.3萬封、錦旗926面、匾額1153塊,有的群眾甚至千里迢迢到省委報告駐村干部的感人事跡。
——駐村干部做群眾工作的能力普遍提高?!耙荒犟v村,終身受益”。廣大駐村干部廣泛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普及法律法規(guī)知識,宣傳教育群眾的能力不斷提高;深入群眾,傾聽群眾意見,與農民交知心朋友,聯系、溝通群眾的能力不斷提高;帶領群眾走科技興農、多種經營、勤勞致富、共奔小康的道路,探索經濟發(fā)展思路,帶領群眾發(fā)展的能力不斷提高;幫助群眾解決各種矛盾糾紛,解決各種復雜問題,處理復雜矛盾的能力不斷提高。一大批優(yōu)秀年輕干部在駐村工作中脫穎而出,得到提拔重用。據不完全統計,全省共有45.6%的駐村干部受到表彰,有12631名干部被提拔使用,占下派干部總數的10.4%。
——村級各項規(guī)章制度全面規(guī)范。三年來,廣大駐村干部協助村“兩委”進一步理順村級組織關系,進一步規(guī)范村級組織運作,共建立健全各類規(guī)章制度11.2萬項,其中村黨組織活動制度1.9萬項,村“兩委”議事制度2.1萬項,村務、財務公開和民主管理制度3.8萬項,各種村規(guī)民約3.4萬項。
實踐證明,組織“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是夯實黨的執(zhí)政基礎的重要載體,是新形勢下堅持黨的群眾路線的有效形式,是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大舉措,是培養(yǎng)鍛煉年輕干部的有效途徑,是合民情、得民心、順民意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 ?/p>
開創(chuàng)城鄉(xiāng)基層黨組織互助新局面
“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其聲勢之浩大,影響之深遠,在全國前所未有,是新時期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次新探索、新創(chuàng)舉。三年來,全省各地遵循黨的基層組織建設規(guī)律,創(chuàng)新理念,創(chuàng)新方法,創(chuàng)新形式,開創(chuàng)了城鄉(xiāng)基層黨組織互幫互助的新局面。
黨委高度重視,“一把手”親自抓。省委主要領導率先垂范,經常聽取工作匯報,親自抓點辦點,指導工作。省委常委、黨員副省長定期深入掛鉤聯系點調查研究,幫助解決實際問題。各地區(qū)、各單位“一把手”親自掛點,班子成員輪流進駐,形成制度。據統計,廣東省縣處級以上領導干部共建立7312個農村基層聯系點,縣以上黨政主要領導和部門負責人累計到聯系點1.5萬次。
上下聯動,整體推進。省領導掛鉤地級以上市,市廳級領導掛鉤縣(市、區(qū)),縣處級領導掛鉤鄉(xiāng)鎮(zhèn)(街道),科級以下干部駐村,形成了省、市、縣、鎮(zhèn)、村密切聯系、雙向互動的工作紐帶和有機整體。駐村工作由掛點領導負總責、駐村干部具體抓落實。掛點單位在選派干部駐村的基礎上,組織機關黨支部與駐點村黨支部“結對子”,一起過組織生活,開展主題實踐活動,實現互動與共建。有的掛鉤單位還與掛鉤聯系的縣、鎮(zhèn)結成長期合作共建關系。
省委通過“十百千萬”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這個載體,整合全省人力物力財力,推動農村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舉全省之力,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為將工作落到實處,特別強化管理,加強督促指導。省、市、縣黨委普遍成立了“十百千萬”工作指導組,切實加強對干部下基層駐農村工作的日常指導。各級建立健全目標責任、考勤休假、工作紀律、組織生活、定期報告和通報等制度,明確駐村干部的工作職責和行為守則,防止了干部“走讀”、流于形式。通過編印簡報、設立駐村網、召開座談會等方式,搭建平臺,組織駐村干部互相學習、開展經驗交流。按照“一年一考核,三年一驗收”的原則,認真做好考核評比和獎懲工作,堅持每年底組織一次考核評比,表彰一批先進駐村工作組和優(yōu)秀駐村干部,充分調動了掛點單位和駐村干部的工作積極性?! ?/p>
黨旗飄飄
為駐點村打造“永不撤離的工作隊”
水利廳的駐點村是化州市林塵鎮(zhèn)坦塘村,地處偏僻的粵西革命老區(qū),進駐前人均年收入只有3300多元,集體經濟年純收入不足4000元,經濟落后,基層組織軟弱渙散,農村基礎設施薄弱。
對此,水利廳黨組意識到“給錢給物,更要建個好支部”,為駐點村打造一支“永不撤離的工作隊”。于是,廳領導班子成員帶頭為村的黨員上黨課,組織開展經常性的黨員教育活動。駐村工作組積極協助村黨支部抓好學習教育,加強村“兩委”班子、黨員隊伍建設。更為重要的是,采取“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使黨員干部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增強發(fā)展意識。水利廳共組織村干部和黨員代表8批近400人(次)到廣州、東莞等地和廳直屬單位參觀學習;邀請專家21人(次)到村里作輔導,解讀政策、傳授知識。
經過不斷努力,坦塘村黨員干部素質明顯提高,村黨支部自身建設得到加強,群眾給予了肯定和好評。村黨支部的先進事跡被化州市委組織部拍成電教專題片在全市宣傳;支部連續(xù)三年被評為“化州市五個好先進黨支部”,2007年被評為茂名市“固本強基先進基層黨組織”。
邀請省城專家作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
省科技廳所駐的是河源市東源縣船塘鎮(zhèn)龍江村,全村2004年2555人,耕地1736畝,人均不足7分地,人均年收入和村集體年經濟收入都不足2000元。從2005年開始,省科技廳先后派出三批工作組駐村。
派出單位的重視和支持是做好駐村工作的重要保障。三年來科技廳安排的資金、項目、物資達300多萬元。為做好掛點、駐村工作,廳里調動了一切可以調動的資源。邀請省委政策研究室、華南農業(yè)大學、省經濟技術研究發(fā)展中心、省國土資源信息中心等單位的專家編寫了《龍江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規(guī)劃》,為龍江的科學、協調發(fā)展描繪了藍圖,也為駐村工作提供了藍本。為調整東源產業(yè)結構,打造特色產業(yè),把船塘鎮(zhèn)培育成為省級板栗專業(yè)鎮(zhèn),成立了板栗協會,組織編寫、出版了《河源油栗生產實用技術》和《板栗病蟲害防治培訓教材》;舉辦了15次板栗技術培訓;引進了板栗剝殼機,以機械代替手工進行板栗剝殼,使板栗初加工效率提高了四倍;組織了中國農業(yè)大學、省農業(yè)機械所和東源板栗公司開展板栗加工與裝備產業(yè)化研究。三年來省科技廳還每年在船塘鎮(zhèn)組織大規(guī)模的科技下鄉(xiāng)活動,參與的專家200多人,服務群眾達2萬多人次?!?/p>
哪里有險情,哪里就有駐村干部
2006年,廣東省發(fā)生了超百年一遇的洪澇災害。在這場生死決戰(zhàn)中,2.4萬名駐村干部沖到了最前線,哪里有險情,哪里最危險,哪里就有駐村干部的身影。
7月15日晚10時,揭西縣五星村被洪水圍困,危在旦夕。在公路交通完全中斷的情況下,駐村干部冒雨摸黑翻越大山進村,挨家挨戶動員和組織轉移村民,被洪水圍困多時的379名村民終于全部安全轉移。老百姓感動地說:“謝謝工作組救了我們的命!”
7月15日晚上9時,普寧市梅林鎮(zhèn)松樓村山洪來勢兇猛,僅1個多小時,處于半山腰的房屋水浸深達4米;后溪鄉(xiāng)部分地區(qū)河床水位上漲6米以上。獨自在家的梅林鎮(zhèn)南陽村楊兵黨老人被洪水逼上閣樓,駐村工作組長官娘榮不顧個人安危,敲破屋頂將老人救出,剛走不久,洪水就把房子淹沒了。梅林鎮(zhèn)大廖、桂嶂、大高田、新梅、黃割田、永蘭、東門、西門、新樓、華寮等村的駐村干部也迅速組織群眾安全轉移。至16日凌晨2時多,共轉移危險區(qū)域人員3200多人,其中集中安置150多人,轉移糧食等物品一大批。后溪鄉(xiāng)駐村干部和鄉(xiāng)、村黨員干部一起,以3人為一組,逐戶組織群眾安全轉移,通宵反復逐戶檢查,當晚共轉移人員3500多人,確保在重大災害面前無人傷亡。(胡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