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北京3月7日電(記者 史競男、華春雨)“我們現(xiàn)在的科研人員職務工資只有不到2000元。”6日下午,在政協(xié)無黨派界別討論會上,數(shù)學家章祥蓀委員“曬”起了工資。
“大家請看‘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草案的第32章:合理調整收入分配關系。我認為工資制度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必須盡快改變工資結構不合理的現(xiàn)狀?!?/p>
“有基金支持的美國教授每年可從基金中拿3個月的工資,相當于基本工資與績效工資比為3:1。而我們這里的事業(yè)單位,包括大學、研究所、醫(yī)院、報社等,基本工資與各種補貼和效益津貼的比例是1:3,正好倒掛了?!?/p>
“這樣的工資結構可想而知有兩個結果,一是對科研和輔助教育經費的惡性競爭;二是一到退休年齡,退休工資直線下降?!?/p>
章祥蓀委員接著分析起這一現(xiàn)狀的歷史背景:“1965年一個大學畢業(yè)生的月工資是46塊錢,1968年是56塊錢,1992年已經是教授了工資約180元。這樣的情況自然不能適應國家進入改革開放希望發(fā)展科學、提高科技人員在社會上的地位的迫切要求?!?/p>
據(jù)章祥蓀委員介紹,1992年由國家科委在5個研究所進行工資改革試點。辦法是從科研院所,包括個人獲得的經費和收益中提取一定的崗位或效益津貼。1994年試點所的一些研究人員工資漲到1000多元,其中基礎工資不到500元。這一思路不僅在這些試點所留存下來,也在全國流傳開。
“基礎工資所占比例過低,這種不合理的工資構成狀況一直持續(xù)到今天。”
章祥蓀委員認為,這種不合理的工資結構比例只能是一種過渡形式?!霸诶щy時期、國家財力不足時可以如此,但這只能是臨時措施,長期下去比例倒掛不利于吸引人才。試想科學家都不能拿著穩(wěn)定收入安心工作,何談科技創(chuàng)新?”
會上其他政協(xié)委員也認為,現(xiàn)行的工資制度有很多弊端,結構設置不合理,崗位績效工資占全部工資的比重過高,容易助長收入不規(guī)范行為,使國家對事業(yè)單位公益性的要求不能很好完成。
“如何改革?”當記者問及章祥蓀委員,他思考了一會兒說:“首先要明確這種工資結構是不合理的。工資制度改革不是繼續(xù)完善績效分配的問題,而是要改變目前的思路,讓國家給的法定工資的比重越來越大,還公益性事業(yè)單位的世界性共同特點?!?/p>